林怡,朋友的妹妹,一个非常恬静的女孩子,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如约来到办公室。我以前见过她,每次都很文静,话不多,经常一个人在自己房间里做功课。进来以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想来,是我姐姐让我来的。”我微微一笑,说:“坐吧,你姐姐为什么让你来?”我当然知道她来的原因,她姐姐已经告诉我了,说她最近走火入魔地追星,好几门功课成绩不及格,都已经初三了,马上该考高中了,担心她这样的成绩,不能考取重点高中,很为她着急。 林怡既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害羞,也没有抗拒,她落落大方地诉说起来:“下个月周杰伦在上海体育场有一场演唱会,门票要2000元,我一直都很喜欢他,买了他发行的所有CD,所以这次我一定不能错过,我马上就能看到他本人了。” 我看着她的一脸兴奋,希望用一些她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引起她对自己狂热情绪的警觉,“你一学年的学费是4000元,2000元是一半学费,你不觉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吗?会不会给你造成经济负担?” 她满不在乎地回答:“没关系,我认为值得,我就这么一个爱好,一个心愿嘛。我不会跟父母要钱,我自己逃掉一些课,打两个月工会赚到的。” 我不依不饶地步步紧逼,“逃课?那考试不及格怎么办?” 她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初考嘛,没关系。反正这次演唱会我一定会去看,还不知道他下次来上海什么时间呢?” 我们俩就这么唇枪舌剑将近一个小时,她还是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这个咨询做得比较困难和费力。 这次咨询也促使我对狂热现象做了更多的关注。 狂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在追星族中存在的比较多。通常来访者自知力部分缺失,意识不到自己追星行为的不合理性,还觉得这是正常的个人爱好,特别是近年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更是“造就”了为数众多的狂热粉丝。 那么,什么是“狂热”呢?狂热是一种盲目的过度的、不合理的热衷所导致的情绪缺陷,狂热需要刺激来源,同时有很强的情境性。其一般在迷恋、倾慕、感染和冲动的情景下发生,而且只有在外界刺激的情景下,狂热才会发作,个体才会表现出极度热烈、使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狂热情绪。 一般大众很难把狂热和热情区分开来。其实两者是不同的,热情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狂热则是一种失调或失衡的情绪缺陷。热情稳定持久,对象广泛,是一种深厚的、合乎情理的情感,热情通常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正面行动的巨大动力。狂热短暂易变、范围狭窄,而且往往肤浅、违背常规,很少有理智成分。无论狂热指向何种对象,其结果往往会给个人或社会造成损失。 在多元文化的当今社会生活中,引起狂热发生的情境很多,狂热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第一种为狂热爱好,最常见的就是网络成瘾,也就是对网络的过度沉湎,包括对网络游戏的过度痴迷,有的青少年可以在网吧连续待几周,直到没钱了,才回家拿钱,之后再来。在这些网络成瘾的孩子身上,已经分不清虚拟的网络和现实,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网络世界就是现实。 第二种为狂热行为,例如时下媒体对快乐男声的粉丝团种种过激行为的报道,某A粉丝团因为B粉丝团说了一句A的坏话,双方就发生群殴。 第三种为狂热爱慕,如对明星的痴迷追慕,最典型的莫过于杨丽娟对著名影星刘德华的爱慕所导致的悲剧,其父最后跳海身亡。不知道杨丽娟母女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支持,该如何生存? 最后一种为狂热迷信,多出现在对宗教、名人的盲目相信和崇拜。一些民众对“食疗专家”、“绿豆神医”张悟本绿豆养生说的盲目相信,竞相争购绿豆,导致价格飙升,最后卫生部不得不出面,戳穿其伪神医的骗术。 类似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大部分人都患病了吗?青年人得的是超女、快男症,而中年人得了绿豆养生症,少年得了魔兽世界症。只有小学阶段的儿童,还依然天真,没有被污染,但在这样一个狂热的社会环境里,他们如何才能免疫于该病? 不用害怕,狂热是可以矫正的,有以下措施: 热情是生活强大的动力来源,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事物的热情,并且把热情投向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对象上,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上。其实网络成瘾和追星现象正反映出青少年业余生活不丰富,父母没有从幼年培养其健康的兴趣爱好。上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学外语、学下棋,或进行球类游戏,学校也需要多组织集体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直至规范青少年个体的行为。 至于成年人,凡事要思考其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不能随意盲从轻信。养生是好事,但如何养生,却要因人而异,不可狂热地迷信一种食物或药物的万能性。学会依据事实和逻辑做出正确的判断,可避免狂热的盲从轻信甚至迷信权威或所谓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