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追星”,拒绝“脑残”

作 者:
长月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青春期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过精心地策划、包装之后,明星们展示在大众面前的亮丽外表、美好心灵、卓越才华等等,都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学生追星本身无可厚非。据心理学家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心中有个偶像,精神有个寄托,学习之余让神经放松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劳逸结合方式。

      然而,“追星”过度就是盲目迷信,这是一种信仰危机,是青少年自我价值的迷失。之前出现的杨丽娟因狂热迷恋刘德华而家破人亡,以及几个月前的“世博韩国馆抢票事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件回放:世博韩国馆抢票事件

      2010年5月30日晚,多名韩国一线艺人(Super Junior、安七炫、宝儿等)在世博文化中心表演,由于这次演出不对外售票,唯一的得票方式就是用世博门票兑换。早在当日凌晨,世博区浦东入口就有数千名歌迷在排队守候。

      当日上午,近万“哈韩族”歌迷蜂拥至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争抢5000张演出票。现场秩序一度大乱,会场动用了大量的武警维持秩序。武警筑起人墙,“粉丝”情绪激动,有一些没有拿到票的女孩竟然失声痛哭。一名武警战士反映,像这样“疯狂”的场面在世博开园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场演出的发票量虽然对外称是5000张,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会提供给韩国团队观众,因此上午的实际发票量仅在2500张左右。一些歌迷看到屏幕上出现“售票完毕”的信息就开始大闹,不愿离去,使工作人员无法正常下班,并且无理取闹地谩骂殴打武警。

      此消息一经爆出,引发网友众怒,此事件便成为了“69圣战”的导火索。一时间,“脑残不死,圣战不休”的口号席卷网络。

      偶像崇拜很正常,但绝不能过度,正如“Super Junior”的“粉丝”们,尽可以自称“妖精”、喜欢韩国明星、穿韩版衣服、模仿韩国发型……但绝对不应该盲目到扰乱社会秩序、不辨是非黑白的地步。

      “追星”的主客观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选择偶像,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无法达到的某种人生理想的缺憾。这正如诗人所说的,“正因为我们卑微,所以我们才追求伟大!”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追星行为本质上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自我理想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方面,在孩童时代,把父母作为认同的楷模,时时处处以父母为榜样。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渐渐把学校的师长、同伴中的强者去认同学习,最后综合多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为自己勾画出一个理想的轮廓,希望做一个怎样的人。由于媒体的大肆宣传炒作,众明星往往就成了青少年的楷模或偶像,被作为个人追求的目标。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竞争的日趋激烈,让那些本身缺乏自信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安、迷茫,但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即希望对自己的天赋、能力、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可是生存在现实中的青少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暂时达不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于是便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到那些星光闪耀、名气日增、收入丰厚的明星身上,幻想有朝一日也能像明星一样潇洒人生、功成名就、实现自我。因此青少年对明星从仰慕、效仿到依恋,直到顶礼膜拜,视为偶像。

      我们目前的广大中小学,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特别是在“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指导下,真正地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的“教学无处不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单调的校园文化,与少年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感到生活特别沉闷、枯燥无味,必然要有一种精神寄托来消遣、放松和娱乐自己,而追星行为恰恰能满足这一心理。歌星所唱的人生、人性、爱情、理想、苦恼、寂寞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说出了孩子们的心里话,足以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同时,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国城市家庭的父母们普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说教式的教育使他们感到生活的苦闷和无味。他们在无奈之下,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会故意做一些极端的行为来作为一种反抗:越是父母所讨厌的、不喜欢的,就越是他们所喜欢的崇拜的。我们的父母越是要求孩子不要崇拜歌星、影星,孩子越是要做给你看看。

      学校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原因。学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缺乏自由的时间,没有足够交流空间。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及生硬的思想教育课,更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环境,自然使学生把目标投向明星创造的娱乐天地,想从中得到暂时的慰藉。

      社会上的媒体对这也需要负很大的责任。在文化消费的消费趣味和自主选择已经处于非常被动境地的今天,众多新闻媒介的大密度宣传,拼力“造星”,在电视、网络、电台和报刊的反复刺激和导向,便有了明星的轰动效应,产生了畸形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一些明星借助媒体,一夜之间大红大紫,这是商业化的产物,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有媒体还推出了“造星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