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成功?

作 者:
佩蓉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亲子·根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久前,有两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神童班”复试出怪题选怪才

      据悉,这样两极分化的考试便于选出能适应“神童班”学习的“怪才”,而“人工训练”出来的、靠死记硬背学习的孩子却完全不适应。

      参加复试的198名孩子是从全市1239名10岁、11岁的孩子中初试筛选出来的。复试再筛选出60人,参加“试读”,最终只有30人会正式被少年班录取。而这30人将用四年时间完成普通孩子八年的学业,在14岁时就参加高考了。

      神童班招生时医院“智商门诊”爆满

      如今,给孩子测智商在家长中越来越流行。北医三院儿童智力检测室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带孩子来这里测智商的家长是因为老师的种种“说法”而来,他们想向别人证明孩子并非“弱智”,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为了证明孩子“超常”。目前北医三院的儿童智商测查每天爆满,预约已经排到一个月之后。

      看到这种新闻,我想大声呼吁:“家长们,该醒醒啦!”什么时候才能把孩子当做孩子,一个宝贝,值得珍惜的独特礼物,而不是机器,或是利用的物品?我们已经进入了对智商测验的误区!

      智商测验的真面目

      现代智商测验来源于1916年斯坦福大学一个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出版的标准测验,叫做Stanford-Binet Scale。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美国军队用来判断什么样的人适合侦探类的工作的测验。原来的智商测验是从法国编制的,叫做Binet Simon Scale,是用来测验什么样的孩子智商比较弱,需要特别辅导。可见,两个测验都有不同的用途,可是绝对不是准确到可以衡量一个孩子未来的一个工具。

      我想用美国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的《异类》里面的第三章有关“天才”的一些内容来解释智商测验的局限以及揭开智商的真面目。我不希望那么多的父母崇拜一个不完全的概念,把它当为一个万能的审判者,来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永远贴上一个“天才”或“笨蛋”的标签。

      从1921年开始,特曼把研究天才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得到了250,000名中小学生的测试结果,其中有1470名学生的智商在140至200之间(120是正常,超越1 30被认为“天才”)。这些年轻的“天才”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样本,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他们也因为成为“特曼人”(termites)而被人们牢记。

      从这以后,特曼的整个生活都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在关注着这些天才:跟踪他们,测试他们的智商,评估和统计测试结果,记录他们受教育的经历、婚姻、病例、心理健康表以及每一次的提拔或者跳槽……所有这些都记录在他书写的《天才基因的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这本厚厚的红皮书中。但是,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特曼犯了一个错误。事实证明,他对那些“特曼人”的想法是错误的。特曼不了解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成功的真正秘诀在哪里,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犯这个错误。

      “IQ为170的人比IQ为70的人思维更敏捷,这是很明显的”,英国心理学专家利亚姆·哈德森写道,“相近智商之间的对比——比如说,IQ在100到130之间的对比,结果也是这样。但是在两个具有很高智商的人之间对比,这个规律似乎就失效了……一个IQ为150的资历丰富的科学家和IQ为180的人一样,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按照我们已知的智力方面的知识,像分出跑步运动员的名次一样,对高校进行排名,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这是特曼的错误。他过于执拗地相信他的那些“特曼人”绝对处于智力金字塔的顶峰——他们是1%的佼佼者中挑选出来的1%,但特曼没有意识到这些看起来非同寻常的数据事实上并不能说明什么。

      这些特曼人长大成人之后,特曼的错误变得更加明显。他们当中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物,大部分人的生活只能说是平庸无奇,很多人的事业令人惊讶地草草收场,就连特曼都没有精力考虑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在他费尽心血挑选的天才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他的试验团队曾经对两名小学生进行智力测试,他们是来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都被拒绝了,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在特曼的《天才基因的研究》一书中,下定论的第四章几乎找不到“天才”的字眼——除了标题之外。“我们看到,”特曼以一种极端失望的笔调写到,“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影响成功的其他因素

      一个美国顶尖大学教授与研究团队花了一生来证实的一个误区,需要我们全国的下一代重新再次证明吗?我们愿意用我们每家唯一的宝贝孩子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大家都在寻找怪才、天才、神童,谁来培养健康、快乐、平凡的孩子?精英社会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低智商的孩子就没有权力追求教育、成功、幸福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挑选精英而淘汰“剩下”的其他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满足他对学习知识的需求?每一个公鸡的本性就是爱吃米,就像每一个人都好奇,对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为什么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只喂养吃得快、吃得多的公鸡,而忽略了大部分同样需要吃米的公鸡呢?将来这些精英要去哪里寻找敬业的水管工?油漆工?全国都是精英的社会何等可怕!奇才怪才就拥有高尚的品格吗?在我的眼里,一个不识字的,为别人着想和牺牲的小时工永远比一个自私、高傲、目中无人的高校毕业生还高贵。为什么那么多父母和学校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塑造成精英呢?或是拼命想办法“拯救”成绩稍差的孩子呢?我们的社会已经把下一代变成了分数和成绩的奴隶了!我认为,最根本的责任还是在家长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