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斌,中国首席理财师,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创始人。最近,他的新书《做个有钱人》问市。一个在生活中经常对家人谈钱的人,会把自己的儿子影响成“拜金主义者”吗?近期他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告诉记者,他对儿子的教导从“钱”开始。 第一个理财经:用劳动获取财富 2005年的一天,刘彦斌和妻子田波带着6岁的儿子刘士嘉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住在一栋3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刘士嘉一见这么一栋大别墅,前后还有大花园,兴奋得不得了。从朋友家出来,刘士嘉依依不舍地问刘彦斌:“爸爸,叔叔怎么住这么大的房子呢?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那么小?要是我能住在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花园里,那就爽呆了!” 刘彦斌和田波都笑了:儿子的反应太正常了,人人都向往这样的大房子呀!刘彦斌知道自己的挑战来了,儿子一天天长大了,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怎么样才能让儿子树立起劳动获取财富的信念,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刘彦斌微笑地问儿子:“你想住大房子吗?想有好车吗?你想玩好玩的吗?你想吃好吃的吗?”刘士嘉严肃地点点头说:“想!”“那你必须要有钱。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努力挣来的。这个叔叔原来也很穷,他也是辛辛苦苦打拼才有现在的大房子。”刘士嘉似懂非懂地点子点头。从此,刘彦斌有意无意地向儿子灌输劳动获取财富、尊重劳动的观念。 刘士嘉8岁的时候,一天,刘彦斌要出去讲课,刘士嘉想跟着去,刘彦斌决定带上儿子。上课的时候,刘士嘉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爸爸给别人讲解投资分析。下课后,学员们逗他:“小帅哥,你怎么那么乖呀?你听得懂吗?你累不累呀?我们都累坏了!”刘士嘉神气地说:“累也要好好听!你们交了学费,我是免费,免费还不好好听,就太对不起刘老师的劳动了。”一句话,把学员们逗乐了。以后,每逢周六周日,刘士嘉都跟着爸爸去上课。 刘彦斌并不因为儿子还小就反对儿子去听他的投资分析课,相反,平时有时间,他就教儿子分析股票。他准备在儿子12岁时放手让儿子独立买股票,让儿子亲自领略投资的快乐。 第二个理财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刘彦斌1996年开始投资股票并获得了庞大的财富,巨大的成功让刘彦斌轻狂起来,最终导致2002年投资失误,在股市损失惨重,负债累累。这段惨痛的经历令刘彦斌时常反省自己在庞大财富面前的狂喜和支配上的盲目,也让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在成长中必然会面临各种财富的诱惑,怎么样才能让儿子养成合理追求财富而不被财富颠覆的好心态和好习惯,怎么样才能让儿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呢? 一天,刘士嘉兴冲冲地跑进家来,手里拿着一袋干吃面,在刘彦斌面前晃了晃,神秘兮兮地对他说:“爸爸,我今天吃出了一张关羽的图片,一帮小朋友看见了,羡慕得不得了,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还要拿100元来买呢!”刘彦斌觉得很有趣,故作疑惑地问儿子:“那你准备卖给小朋友吗?”刘士嘉犹豫了一下,说:“我想自己留着,不想卖。因为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刘彦斌就按照儿子的思路顺水推舟,说:“儿子,那你就再等一等吧,如果别人都没有,这在投资领域叫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嘛!懂得物以稀为贵,就懂得捍卫自己的财富。”于是,刘士嘉准备等一等。 第三天,刘士嘉跑进刘彦斌的房间问他:“刚才那小朋友说可以花300元来买,爸,你说我能卖吗?”这是儿子的第一桩交易,刘彦斌很想知道儿子的心理底线,他很认真地问儿子:“你觉得呢?”刘士嘉一本正经地对刘彦斌说:“我想跟他谈谈。”刘彦斌一直关注孩子谈判的结果,想知道这两个孩子在交易时,到底有没有公平交易的意识。这时,刘士嘉进来了,说:“爸爸,我准备卖了。这个小朋友愿意出500元呢!你说呢,爸爸!”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刘彦斌知道儿子正在为眼下的利益感到兴奋和激动,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儿子将变得唯利是图。 于是,他很认真地给儿子分析:“首先,你花一块钱买了一包干吃面,吃出了一张破卡片,你要是卖给爸爸,就是一分钱我也不会买,这个小朋友喜欢,因为这张卡片对他来说有一定价值空间。你应该给他一个公平的价格,应该给这位小朋友留余地。虽然人家愿意出500元,但是不要把人家挤到没有余地。香港有个富豪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宗交易有10%的利润,一定是你有5%,我有5%,不可能是一个人独吞。如果独吞,就算买卖可能做成,但是朋友肯定做不成了。” 后来,刘士嘉决定以200元成交,那小朋友高兴极了。从此,两人成了很好的伙伴,经常交换玩具。 “爸爸,为什么200元成交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刘士嘉很困惑地问。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益共享不但可以收获财富,还可以收获友情。”刘彦斌笑呵呵地说。 后来,刘士嘉经常在报摊上替很多小朋友买卡,只收回本金,完全免费提供服务,这让他的朋友越来越多。他很骄傲地对刘彦斌说:“爸爸,他们都非常佩服我挑选卡片的眼光。在这个服务项目里,虽然我没有收获金钱,但我积累了挑选卡片的经验,我还收获了友情,收获了快乐!” 看着儿子阳光灿烂的脸,刘彦斌深感欣慰——人生的诱惑那么多,孩子没有变冷漠,身在利益之中却仍然想到别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