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倦怠:学习需要张弛有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保健医生

内容提要: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是我们取胜的关键。——题记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案例

      林林,17岁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过去,我一直很顺利,学习成绩也不错,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我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我自己也信心很足。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我自己很自觉,学习非常用功。到了高三,我就更加刻苦了,晚上,经常看书看到十二点才睡,早晨六点多就起床,平时爱玩篮球,后来也不玩了,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以前,我要是看书看累了,只要休息一下就能恢复过来,可是,这个学期开学一个月以后,我感觉好像不对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想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整天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想是不是自己劳累过度了?于是我让自己好好地休息了一整天,但休息完后仍然昏沉沉的。现在我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尽管坐在教室里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可下了课,却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晚上回家一看书就犯困,想睡觉,有时让自己早点睡,可却睡不着。感觉记忆力也下降了,经常是看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学习效率明显不如以前。

      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头总是胀乎乎的,脑子不好使,好像有个东西压在头上一样。有时玩会儿游戏或是看电视后,头胀的感觉能够好些,可是爸爸妈妈说都快高考了,还玩游戏、看电视,我也不敢再这样了。

      对我的情况,爸爸和妈妈都很为我着急,我妈妈曾给我买过几瓶“安神补脑液”,吃过后,当时确实感觉很好,脑子也清楚了一些,但过了一段时间,好像就不行了,又变成了老样子。后来我还吃过“脑白金”等好多营养品,效果都是时好时坏。

      高考一天天地临近了,可我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原先我对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很足,现在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不好,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在这关键的高考复习阶段。我却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很痛苦。我想放弃高考,但这是不可能的,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心理透视

      由学习的压力引发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是青少年学生中很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上面案例中的林林的症状比较符合神经衰弱早期的临床表现,是学习倦怠的一种反映。

      所谓学习倦怠是指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生活上的情绪以及学习中的感受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调适不当的负面感觉。

      有人问,林林为什么会这样?许多读者应该能看出来,面临高考,过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不注意休息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广大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往往把考上大学看做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当一个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背上这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他会更加刻苦地学习,一天到晚只知道做那些做不完的作业,看那些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整天埋头于书本之中,忘记了休息,忘记了放松自己的神经。这根弦一直就这样绷得紧紧地,有些人挺过来了,没有被击垮,而那些心理素质稍差的人,或那些把弦绷得过紧的人则被击垮了。

      处在学习倦怠中的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常感到倦怠疲乏,四肢无力。他们的情绪经常低落,不稳定,容易感到焦虑、烦躁,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怒、哭泣,甚至情绪失控。而且不是失眠就是嗜睡,食欲下降,记忆力开始下降,学习效率降低,严重的还伴有代谢紊乱,心律失常。

      心理分析

      造成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是过于严格的评价标准。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位父母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得优秀点,再优秀点。于是,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特长,为孩子订立很高的标准,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常常拿其他孩子或自己过去的优异表现来做对比。例如:“隔壁家的小王能拿第一名,为什么你就不行?”“想当年爸爸每次考试都拿优秀,为什么你做不到?”在孩子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往往又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挫折、焦虑和沮丧的感受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倦怠心理,一想到学习就觉得身心疲惫。对孩子来说,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做得差是自己不行,学习只能带来惩罚,没有奖励或乐趣可言。同时,许多学生在没有达到老师和父母的高要求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负面认知评价,诸如“我不行”、“我不能”等想法。

      造成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二是学生对待学习的错误认识。一位心理学老师在一次心理训练课堂上问一群初三的学生,“大家觉得辛苦吗?请认为辛苦的同学举一下手。”这位心理学老师以为会有很多人举手,因为这群初三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往往学习到深夜一两点,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但没想到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这位老师心中充满了疑惑,于是又对同学们说:“请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刻苦的同学举一下手。”没想到还是没有人举手。这位老师想了想,再一次对大家说:“觉得自己应该更刻苦、更努力一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举一下手。”这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请大家把手放下,又对大家说:“觉得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更轻松一些的请举手。”这次又没有人把手举起来,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是一群重点中学的学生,是整个地区学习成绩最为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已经非常刻苦,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一直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刻苦,如果更努力一些的话就好了。

      从这位老师的测试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学生的思维里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那就是,学习是苦的,它不应该是轻松的事,如果学习充满了乐趣,那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快乐也应该是苦中作乐。出现这种情形跟我们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无数的家长和老师整天向我们的学生灌输的就是。学习是一种艰辛的事,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形成了学习是件苦差的思维。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必须依靠意志或外在的奖励来推动。这样一来,学习的效果就令人担忧。实际上,学习是一件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是充满乐趣的游戏过程,它不应该是沉重的负担;它不应该是死记硬背,汗流浃背。可是在错误的理念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被动地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要一次次地接受失败带来的痛苦体验,如此一来,学生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和无力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