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

作者简介:
杨永春(1969-),男,陕西白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及规划,E-mail:yangych@lzu.edu.cn,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教育部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冷炳荣(1986-),男,江西九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lengbr@gmail.com,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谭一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李甜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世界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领域之一,主流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可划分为“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全球背景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研究三个阶段。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级城市发展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众多学科的交融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目前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已从多个城市的综合属性比较走向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连锁网络模型方法,为世界城市之间联系的重要推手(跨国企业)构建了由企业联系到城市联系的桥梁,成为基于企业视角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的基石。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在城市体系研究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主要表现在:(1)由属性走向关系——从侧重城市属性信息到城市之间如何联系的转变;(2)由等级走向网络——从侧重城市的等级排序与竞争到城市体系的连接方向与互补的转变;(3)由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侧重考察范围内城市体系如何组织到更大范围内甚至全球的城市开放体系的转变;(4)在分析方法上从侧重统计比较到以点和线为一体的网络分析方法的转变。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1-03-08

      1 引言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产业分工、专业领域协作等发挥着重要作用。Harris和Ullman于1945年发表了《城市本质》一文,认识的城市本质是城市的内部组织关系(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ies),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经典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本质中的地位是什么?Taylor将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称之为“城市的第二本质”[1,2]。中心地理论解释的是城市服务业的空间区位关系,等级——规模法则解释的是城市规模分布问题。这些理论最明显的缺陷是把城市体系当做静态的、相对孤立的系统,得出的是一种等级或者位序分布规律,侧重于竞争与等级关系(competitiveness and hierarchies),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体系的城市之间应该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dynamics or relations),并且需要侧重的是合作与网络互补关系(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再者,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些理论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是否依然遵守,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动荡、技术革命与文化传播中起着引领作用,同时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于技术革命导致一些新兴城市成长为世界城市而传统的世界城市逐渐衰败甚至消亡,Batty通过对人口规模的位序分析得出,公元前430年前五十名的城市都没有出现在2000年的前五十名城市名单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3]。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如跨国公司的全球重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与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新技术(ICTs等)在产业、交通等领域的运用,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文化的全球传播等等,引起世界城市体系之间联系日益频繁,城市组织呈现网络化连接趋势。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在这种经济大格局影响下逐渐演化,具体来看,经历了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到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演化阶段[4]。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组织结构问题,即认为城市是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存在与发展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城市体系结构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网络理论下的城市体系研究已从城市属性的横向比较走向于城市间联系关系的强弱,该项研究在欧盟的多中心大都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得出的欧盟区域八大都市区,《国际城市规划》杂志2008年形成专刊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5~7]。因此,对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既能了解目前城市区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为我国的发达区域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从城市与区域研究视角关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问题引人关注。随着城市功能互补与合作的多中心组织、一体化发展战略导致的区域整体竞争力实力提升、区域合作等问题的提出,大都市区、都市圈、巨型城市、(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城市密集区、都市带、城市连绵带、城市组合与组合城市等概念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8~13],北京市2010年在人大会议上也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城市与区域相关研究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分析方法的影响,即认为当今城市或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城市的单极增长,倘若城市所在区域存在整体“塌陷”,则该城市或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将受到挑战,或会出现因区域核心城市功能过于复杂致使其产业高级化的提升空间有限、环境问题突出等。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对中国大都市密集区的研究与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正确认识中国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把握中国重要城市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对接与互动关系;二是科学判断城市密集区是否存在向城市功能差异化互补的发展态势,明确城市与区域的个体与整体的协作发展关系。相关研究方法已在长三角地区的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4,15]。

      2 世界城市研究的阶段划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与设计、生产、流通等部门到全球去寻找最佳发展区位,但是,有些城市是跨国公司总部(区域中心或次中心)最愿意选址的城市,处于连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地位,也即世界城市[16](world cities)或全球城市[17](global cities)。它们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发展的“大脑”,对于全世界经济联系、文化传播、科技发布与运用的推广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城市是跨国的、无边界的,有些更是世界范围内连接的。世界城市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有属性而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的世界城市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新视角三个阶段[4]。

      2.1 “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

      在世界城市研究的主流研究文献中,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关于单个城市或者是几个城市综合指标比较的,运用的基本测度方法是大量的城市属性信息,如跨国公司总部的集中程度,金融资产控制率等,在这些属性信息排序中占有位置靠前的即为世界城市,即使了解世界城市节点的大量信息,但仍然无法确定城市之间是怎样联系成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