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

——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云刚(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与政治地理学,E-mail:liuyung@mail.sysu.edu.cn,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王丰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本文在系统梳理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演化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尺度的人文地理学内涵及尺度政治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尺度可分为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三个层面,其中尺度政治是尺度实践论的集中体现。本文基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详细剖析了尺度政治的三种形式,即对移动性工具的利用、对表达手段的利用,以及对管治手段的利用等,并结合相关研究案例总结和尺度政治的一般模式。最后,本文还从区域开发管制、社会冲突治理等问题角度出发,对中国尺度政治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3-0001-07

      修订日期:2011-03-22

      1 引言

      近30年来,尺度一直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目前已成为对社会空间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核心概念,并与空间、地方、景观、网络等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概念体系[1,2]。目前国内地理学对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和GIS领域,主要将其作为研究某一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关注尺度的异质性、等级性、非线性变化所导致的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尺度转换和干扰控制问题[3-8]。但是,在国内的人文地理学领域,尺度除了在经济地理最近的研究进展中有所提及外[9,10],通常被作为一个毫无问题的(Unproblematic)的客观概念加以运用,如用“宏观—中观—微观”来界定各种地理现象等,尺度本身的人文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则鲜被提及。唐晓峰认为,成体系学科的标志之一就是具有概念群组以及这些概念关系的解释[11],因此,从中国地理学的内生理论建构与外生理论融合的角度出发[12],有必要对人文地理学的尺度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基于对西方英语圈相关文献的整理,对其人文地理学中的尺度内涵及与尺度相关的理论要点进行回顾和综述,并期望这些概念能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所借鉴。

      2 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

      尺度自古以来就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Herodotos就将地理学视为一个建立于尺度变化之上的学科,区域尺度的变化也是古罗马区域地理学方法论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尺度基本只被看作一个客观概念[13]。直到1980年代,随着Taylor和Smith开创性著作的问世[14-16],尺度的人文含义才逐渐被地理学者关注。1997年《政治地理学》16卷第2期专刊讨论了尺度问题并给出经验性实例,2000年Maston明确提出尺度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7];随后Herod在收录的11篇论文中集中探讨了理论化的尺度、尺度表现和尺度实践的问题[18];而Maston在2005年关于“人文地理学不存在尺度”的激烈言论再一次引发了对尺度讨论的高潮[19]。正如Manson(2008)归纳指出,地理学者对尺度的认识论理解已形成一个连续系谱(Continuum),包含了从逻辑实证主义到相对主义的多种内涵[20]。更进一步,当今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已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多个层面的涵义,每一层面的理解都包含一系列的理论讨论。据此,本文归纳出尺度的一个三层框架概念体系,即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如图1),这类似于李双成等(2010)[3]所提出的自然地理中的本征尺度、表征尺度和功能尺度或观察尺度、解释尺度和操作尺度。现实尺度基于尺度的本体论含义,是实体单元、空间格局和地理过程的真实尺度,是客观存在的、地理现象固有的性质,如城市、流域、地区、全球等;而分析尺度基于尺度的认识论含义,受到研究者视角的影响,是对现实尺度的等级化、建构主义的理解,如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级尺度,全球—地方的两级尺度,身体—家—社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的七级尺度等;实践尺度则是基于对尺度效用的主观运用,即利用尺度的相对性作为争夺资源和权力的工具,通过对尺度实施转换过程(Scale-jumping)来使事态向有利于主体自身的方向发展,如将一个地方事件放大为全球事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

      

      图1 人文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

      Fig.1 Concepts of Scale in Human Geography

      以上的三层尺度含义,自然地理学更多强调的是前两者,而人文地理学研究则更多集中于后两方面,即关心作为分析框架的尺度构建和对社会实践框架(Fixes)的尺度解构。分析尺度是尺度内涵的主体,它作为结构性分析的框架和连接不同维度的工具,代表了国内地理学对尺度的一般理解。实践尺度更强调尺度的可变性和建构主义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尺度政治(Politics of Scale),这一点国内较少提及。以下本文主要对后两层含义进行解释。

      3 分析尺度

      分析尺度反映了研究者对尺度的认知和运用,代表了尺度的认识论。根据不同的认知和运用方式,分析尺度进一步可分解为现实主义的、等级化的和建构主义的尺度三种理解,后两者是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实践尺度的前提。

      3.1 现实主义的分析尺度

      现实主义的分析尺度是相对最客观的一种尺度认识论,它试图还原地理对象的本体性尺度,关注的焦点是事物表达的准确性和关联性。对准确性的考察多基于相对论的测不准原理,认为在特定观测手段的限制下,研究范围与分辨率、预测精度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因此存在对最优的观察和解释尺度的选择问题。对关联性的考察多基于分形和降维思想,由于很多现象具有尺度的不变性(Invariance),因此可以通过相似、分形或自组织等理论将某一尺度的规律推广到更多尺度。在物理学中尺度分析有更明确的运用,即运用变量单位的运算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变量幂次,从而不用实验数据即可验证和推导物理公式,这种应用的本质是沟通和简化事物的表达维度。另一方面,由于超过一定的范围很多规律会产生变异性(如物种与生态系统的性质差异),因此研究结论一般都具有尺度限定和推广范围的条件。总之,基于现实主义的分析尺度认为每个事物有固有的尺度特征,因此在探索或扩展地理学规律时可以(甚至必须)找到并合理运用这种固有的特性。

      3.2 等级化的分析尺度

      等级化的分析尺度进一步强调对现实尺度的认识是对世界结构的抽象,因而产生不同层级的等级化尺度,如Taylor提出“全球—民族国家—地方”的三级尺度[14],Smith提出“身体—家—社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的七级尺度[16]。这些尺度的分级反映了对现实尺度世界的结构化认知,但其结果并不唯一,如还有“全球—地方”的两级尺度、“全球—大洲—国家—地方”的四级尺度认知等。至于为何现实世界的尺度是两级、三级、四级或是七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大家的共同认知是,尺度是有其结构和层级的,每个事物都处于一个尺度的等级序列之中,而尺度分析就是找到并清晰地描绘出这种结构化的尺度和不同尺度的结构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