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转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润潮(1937-),男,旅美地理学者,E-mail:laurencejcma@yahoo.com,俄亥俄州州立爱克伦大学地理与规划系,美国 俄亥俄州 44325

原文出处:
世界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近年来经济飞腾,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生产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时出现的新现象、二者发展是同步的、相互影响的。西方学者对全球化现象有不同的观点,但都承认它是一股巨大的影响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力量。我们呼吁中国地理学应该要“全球转向”,扩大视野,厘清全球化在中国在地化的性质与国内外力量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二者互动的空间后果及效应。建议中国地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应该国际化、前沿化、理论化及主体化,以期与西方主流地理学对话,打破西方学者几乎完全垄断了地理学研究之话语权的现象。最终目的是要使中国地理学成为世界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中心之一,与欧美分庭抗礼,然后超越之,成为地理学的学术大国。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修订日期:2010-12-28

      1 引言

      中国在经过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中国崛起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广及对国内社会和国际经济影响之深远,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中国经济及社会大变革的动力,除了来自国内的因素之外(如市场化、权力下放、私有化等),来自海外的力量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全球化的力量。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动力,导致了全球急速的变化,影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使世界历史迈进了一大步,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严格说来,“全球化”此一现象及词汇,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段才快速出现的。它是以信息电子化及跨国航空及海运交通工具向大而快方向发展的结果,时空被压缩了,这就大大地促进了生产、资金、信息、科技知识及人员的全球空间流动及在国外落地生根。全球化与历史上的国际贸易或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有本质上的不同,它牵涉到的领域比历史上的任何跨国、跨洲、跨海的经济活动都要广得多。应该指出,全球化的大浪潮,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二者都仅有30年的历史,但二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全球化此一现象,近年来快速地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论文的题目及专著的书名中,带有“全球化”字眼者,寥寥可数。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数百篇论文及多本专著以“全球化”为标题来出版。反观中国,学者们对“全球化”的研究,似乎尚未引起它应有的关注。在地理界,学者们的眼光仍然主要是放在国内,对全球化问题的着墨仍显得较为苍白。应该指出,中国的崛起与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全球化是极富有地理性的现象。全球化的大浪潮,将资本、知识、科技、产业及人才等经济要素,快速及大量地推向最为有利于累积的世界各个角落,尤其是如中国及印度等这样的新兴经济大国。本文的目的,是向国内的地理学家们呼吁,应该加强对全球化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的认识,及其在中国发展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以便能更有效地理解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加理解最近30年来中国的区域及城市经济急剧发展的原因及其空间后果。

      2 西方学者对全球化现象的观点

      全球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新现象,学者们对它的看法因着眼点不同而异。总的来说,西方学者们对它的观点可分为下列4种。

      2.1 全球化基本上重组了世界的秩序,世界经济已经被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正面力量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市场全球化为着眼点,他们将全球化的力量极度地放大,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国家间关税及经济联盟的兴起,使国家的地位被大幅地削减,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上不再起主导作用。代之而起的是跨国组织如欧盟、东盟,及世界上一些洲内的大经济区,如珠三角及香港地区、长三角、及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北上跨国到法国的佩匹里昂的沿海发达地区(Barcelona-Perpignan)。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在美国执教的著名日裔管理学者大前研一[1-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一般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认为在自由民主制度下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是无坚不摧的,它在20世纪已经重组了世界秩序。他们认为时间及空间都被新的信息革命及快速交通压缩,传统地理因素及历史已被终结,全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产品组件在全球各地生产,在不同的地区组装集成,产品标准化。全球化介入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全球消费及地方文化有趋同化的现象。

      也有人认为,当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后,它会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全球化的竞争能刺激生产及消费的创新,也能减低商品及服务业全球价格的差距。它能使得发展中国家享受到新的科技及其他后发优势,少走发展的弯路及免受一些发展阵痛。全球化也使得不同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在全球各地出现,让人们对衣食住行及娱乐等的生活方式有较多的选择。

      2.2 全球化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持此种相反论点的人,基本上是从历史观点来质疑全球化是否真的是新生事物。代表人物是赫斯特与汤普森[3]。他们认为:从1870年到1913年,跨国移民、贸易及资本流动量急剧增加,此盛况要等到20世纪末期才又重现。他们用了大量的跨国贸易的统计数据来证明其观点,认为全球化的程度在20世纪之初,比现在的程度还要高,而此种现象在19世纪后半段就已经出现了。他们争辩说全球化是新生事物这一观点是一种“迷思”(myth)或荒诞的。但持此类观点的人为数甚少,他们未考虑到跨国经济发展的质的变化,如资本、信息及货物空间流动的速度已大幅提升,对经济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也没考虑到产品及服务行业的发展,必须要落实在地表上,他们忽略了生产地及消费地点及跨国生产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也忽视了经济关系密切的空间连接性(spatial connectivity)、熔合性(in tegration)及其深度、广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