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11)01-0017-15 从10到11世纪,太湖以东地区农业开发加快,交通拓展,水环境迅速变化。由于宋廷以漕运和围垦利益为要,综合治水工程难以实施。水利学说在一些官方治水事业推动下得到发展。一部分有识官员和水利学家托古改制,塑造了吴越国高低兼治的塘浦大圩农田水利格局,试图走出困境。11世纪中叶,圩田开发开始关乎地方官员的考成,水利学说再次兴起。有关水利古制的光环,特别是五代吴越国所谓“五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为特征的完备的农田水利蓝图,屡屡被水利学家和官员推崇和宣扬①。11世纪是太湖地区农田水利和水利学说兴起的显著时期,后世江南水学的特点,可以借用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所言“群言众说,各有见焉,择其可行者,裁而行之”② 来概括,也即是说,11世纪的范仲淹、郏亶郏侨父子以及单锷等北宋各家的水利学说,不断地为后世学者和官员所讨论和修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水利学说对北宋诸家的论点有着不同的择取,不过这种理论择取并非代表着太湖水利知识史的演进,而是反映了不同时期水利开发重点的转移,因为这些论说基本没有超出11世纪水利学说所讨论的范畴。如此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宋代以后江南水学文献的分析,考察水环境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诚如达尼埃尔·罗什之言:“考虑并了解同时代人分析环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的方式。”③ 缪启愉、张芳等前辈学者曾对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发展历程,以及圩田技术进行了开拓性研究④。近两三年来,王建革详细梳理了宋元时期太湖以东水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主线,深入讨论了吴淞江流域由大圩向小圩田制的转变、由塘浦大闸向泾浜体系的过渡、耕作制度与农田景观的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⑤,基本理清了11世纪以后塘浦圩田水利格局演变的线索。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水利、水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 赵霖的水学与北宋后期开浦工程 12世纪比较有影响力的水利学说首先是政和年间(1111—1117年)赵霖的水学,其治水三策分别为开治港浦、置闸启闭和筑圩裹田。赵霖在12世纪初年得到朝廷信任,得以一展身手,这与11世纪后期苏州治水形势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熙宁年间郏亶和沈括的治水均以失败告终,熙宁八年(1075年)的大旱引发了不少水利学家和官员的反思和讨论。熙宁后的元丰年间,苏州治水出现转机,在元丰六年(1083年),枢密院裁定苏州设开江兵八百人,专治浦闸。宋徽宗即位伊始,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采纳了言臣的意见,“愿推广元丰修明水政”,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令苏州开河⑥。 12世纪初年,不少官员对苏州治水的态度较为现实,他们并不拘泥于所谓高地、低地水利兼治的古制,而是着眼于解决当时低乡积水不泄、高乡渐失潮灌的困境,在全盘统筹未能实现的情况下,主张便宜行事,开江兴利。譬如,在大观元年(1107年),中书舍人许光疑在上奏中便明确提出,面对苏州水患,“莫若开江浚浦……开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在他的推动下,大观三年(1109年)两浙监司委任专员,“置十九师”,重点疏浚了吴淞江。紧接着,在政和初年,提举常平徐铸“修松江隄,易土以石。辟常熟水田数百顷,为之疆畎”⑦。这种虽不完善却不失为积极的治水施政,显然收到了可观的效果。在政和六年(1116年)四月,朝廷进一步推动了苏州治水,令郡守庄徽委任户曹赵霖在苏州讲究水利,并在九月份差赵霖出任两浙提举,措置兴修。其时“水患日久,占压良田甚多”,而且九月份已“去农隙月分不远”,因此赵霖“疾速发赴新任”,领受御笔,得以节制诸路监司州县官员⑧。这便是赵霖治水的时势机缘。 在理论框架上,赵霖的水学继承了11世纪范仲淹关于筑堤、浚河、置闸的“三合一”水论,不过从内容上看,其表述透露出新的水利问题。朝廷在政和六年(1116年)委任赵霖治水的出发点很明确,即是开浚三十六浦并置闸,在11世纪中叶,通过疏浚东北大浦权宜泄水的作法一度较为流行,12世纪初年则增添了“置闸”这一突出内容。在赵霖之前,郏亶之子郏侨已经指出了只知开浦不知置闸所带来的长久之患,他分析了11世纪开浦的两重失误:首先是在高乡开浦时,由于没有按照高低地貌来调整开挖的深度,导致开浦后高乡河床仍高出低乡许多,不利于低乡积水通过大浦东泄高乡;另一方面,官方在开浦后没有加以管理,高乡浦口虽然曾置堰闸限制浑潮淤浦,然而地方豪强贪图潮灌之近利,不随潮势启闭堰闸,从而加剧了高乡大浦的淤塞⑨。到了12世纪赵霖治水时,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据赵霖所述,昆山和常熟两县大浦的淤塞,就与两县滨海、沿江一带即高乡地带的农垦有直接的关系。冈身及濒海地区为防咸潮,改闸为坝,沿江地区则沿浦开沟,截取回潮之水,种种举措导致了潮水回流不畅,浑沙沉积于高乡浦身,淤高河床,这也就进一步阻碍了低乡向东泄水⑩。明晰了这种状况,就不难理解为何官府在这一时期下力整治东北大浦了。 赵霖的水论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上呈朝廷的,其中根据朝廷下达的治水重点,集中论证了置闸的必要性和整体安排,赵霖也由此被后世不少水利学家奉为置闸专家(11)。12世纪初官方的开浦置闸,还有另外的利益考量,从赵霖所陈置闸之“五利”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