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2-0056-06 1 健康城市化提出的背景 1.1 现实背景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农民向市民、由农业向非农就业的大转移,且这种转移的速度是惊人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也从1978年的17.92%快速上升到2005年42.99%。根据联合国公布的城市化报告,2000—2005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均递增1.35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不包含中国)的7.9倍,是发展中国家(不包含中国)的6.1倍,甚至是拉美国家的3.4倍;中国的城市人口净增10306万人,占世界的1/3,亚洲的1/2强(表1)。中国的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均是空前的,远高于同期其它国家。 近些年来的高速城市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有些地区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已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不少严重问题[1-4]。为了应对当前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突出的“疾病性”问题,健康城市化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5-12],有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也正在深入,健康城市化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但是目前存在几点不足:第一,从视角看,研究侧重单一学科视角,不同的学科往往强调其学科领域的问题与内容,缺乏跨学科融合研究;第二,从内容看,健康城市化研究内容多是从突出问题出发,健康城市化仅是一个目标或理念;第三,从理论看,健康城市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关于健康城市化的专门性研究,对于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并没有进行界定,健康城市化的内涵也不明确。第四,从社会看,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尝试界定健康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并进一步分析健康城市化的政策含义。 1.2 政策背景 我国城市化具有独特的政府主导特征,政策以及政府行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政策以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区划标准、统计口径等为具体形式对城市化加以引导、推动或调控。 1990年,加快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步伐成为共识;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外贸出口一度受阻, “变农民为市民”成为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化到这时再一次成为舆论的中心[13];1998年中央提出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00年“十五”计划中首次把城镇化战略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并认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但是从2000年以后,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之声不断。一些学者根据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演变,渐渐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不滞后,甚至是冒进了些[14]。国家“十一五”规划继续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健康城市化成为政策的目标。但是这里什么样的城市化进程才是健康城市化呢?具体到指导层面,究竟是侧重“积极”还是“稳妥”呢?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从短期看,新的问题却不断出现并亟待解决,如大量流动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置和福利,征地过程中的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城市里涌现的规模愈大的贫困阶层等现实问题;从长期看,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城市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答案显然不是,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2 健康城市化的理论来源 2.1 健康观的演变与系统健康科学的兴起 自古至今,健康成为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被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早期的健康一般指没有疾病。随着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它的概念也逐渐深化。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断升华[15]。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健康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图1):①身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②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③社会适应性健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对健康理解的不断加深,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出现了新兴研究领域系统健康,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的健康问题。Aldo Leopold提出“在医学中,患病的人是很显然的,而医生进行诊断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以及当“……土地诊断艺术正需要进行操作……土地健康是一门为了未来的科学”,提出了土地健康的概念,并构建—系列有关“土地疾病”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它既强调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也与人类福利直接相关[16]。目前,国内在河流、湖泊、农业、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和监测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7]。社会领域的健康研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并推动的健康城市。1986年首次设立健康城市项目(Healthy Cities Project),健康城市侧重提出一个理念,落实到很多的细节问题,通过项目实施来保障健康。显然,社会领域的健康研究和自然领域相比在理论上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图1 健康观的演变 Fig.1 The Evolution of the View of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