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

——基于生产和消费的视角

作者简介:
宁进厅(1988-),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本科生,E-mail:ctyzning@yahoo.cn,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汪明峰(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互联网地理研究,E-mail:mfwang@re.ecnu.edu.cn,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世界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无论是网民规模还是网站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基于互联网产业的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利用锡尔系数和集中化指数等方法,对2000年至2009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仍然十分显著,但消费层面的省际差异明显小于生产层面,而且消费层面差异缩小的幅度也明显大于生产层面。同时,从空间来看,东部地区的变化显著,大部分省市有了较大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仍处于低消费—低生产的状况。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632.99 文献标识码:A

      修订日期:2010-10-1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无论是网民规模还是网站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1],截至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84亿,占到世界互联网用户总量的20.8%;www域名数量达到1681万,是2000年域名数26.5万的63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在重构全球发展的空间结构形式。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2]。然而,中国地域辽阔且区域环境差异明显,加之各地政府对促进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政策也不尽相同,造成互联网产业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发展状况差异显著。因此,本文基于生产与消费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动态演进展开研究,以期理解“新经济”成长背后的空间影响要素,从而为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1 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生产与消费视角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类带入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新社会[3]。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信息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内涵及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已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他们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生产和管理的能力[4]。因此,基于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备受各方关注,包括不少地理学者也对这一新兴产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下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来简要评述相关的研究文献。

      从生产的视角来看,互联网产业的产品即是网上提供的各种信息,因此,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互联网内容供应商的地理格局[5]。由于互联网是高度结构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尤其在比较不同的地理区域时,目前还比较缺乏测量互联网内容生产状况的方法和手段。国外一些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互联网注册域名来研究互联网的扩散,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此外,互联网域名指标也是分析新经济并进行区域和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常用的方法[6]。全球层次的统计数据提供了各国在互联网内容生产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证据,而一些互联网产业集群正在浮现之中[7]。Zook通过研究互联网域名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分布格局,分析了全球网络信息市场的生产和消费的动力机制,表明互联网内容的生产高度依赖于全球信息网络中的某些城市[8]。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互联网产业分布极不均衡的状况。根据Arai等的调查[9],2001年在日本有近1/3的多媒体和互联网企业集中于东京地区,并在几个特定城区形成企业集[10]。同样在韩国,首都地区(包括汉城、仁川和京畿道)所拥有的互联网域名数量更要超过全国的3/4[11]。而在中国,截至2009年底,北京和上海拥有www站点域名数量占到全国的1/4以上[1]。

      从消费的层面来看,互联网用户分布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明显。尽管互联网的扩散很快,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平等仍然存在于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地理格局之中[12]。Loo对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2000年北美洲的互联网用户占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50%[13]。进一步,在国家内部使用互联网的地理分布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地区都是首要的,而乡村地区在接受新媒体上都是落后的[14~16]。区域层面的差异也很显著,如Chakraborty和Bosman从种族、收入、个人电脑拥有量方面测度了美国各州的数字鸿沟,发现各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7];王如渊与金波对互联网用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省份互联网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呈东、中、西三带递减规律[18]。

      2 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

      本文采用互联网普及率(即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分析互联网产业的消费层面,其反映的是互联网在社会人群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生产层面,目前尚缺乏测量的标准方法和手段。本文综合前人的经验,采用各省(市、区)万人www域名拥有量来度量该地区互联网产业在生产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两类数据均能够从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中查询或计算得到。其中,该报告对域名数量有两种界定,包括cn下注册的域名和www站点所属的域名,但这两种域名在统计上存在着重叠部分。由于国内绝大部分互联网站点均为www域名,故本文采用www站点数来反映互联网产业的整体生产规模。

      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2009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四川和河南7个省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之和占全国互联网用户的47.73%。这7个省份除四川和河南外,其余均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从生产方面来看,截至2009年底,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4个省市的www域名数量之和占全国www域名总量的51.30%。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三大都市圈。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动态变化趋势,下文采用锡尔系数和集中化指数这两种方法,综合考察中国2000年至2009年互联网产业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上的区域差异变化,并比较两者的区别。

      2.1 基于锡尔系数的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