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域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心地及其扩散域

作者简介:
王士君(1963-),男,黑龙江延寿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学,E-mail:wangsj@nenu.edu.cn(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中心地理论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契合与互馈,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对理解和认识中心地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工与联系是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理论契合点,中心地系统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运行机制都是属于经济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地域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动态性特征、等级性和尺度差异特征、圈层异质性与多向性特征、重叠与嵌套特征、再集聚特征等。中心地系统作为具有复杂性的地域经济系统,在条件变化下,会呈现出扩散域的重叠、嵌套、轮空、扩大、再集聚等多种空间层次变化特点。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0-09-14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6-0803-07

      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都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两者具有明显的理论渊源和联系。在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内,区域始终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1-9]。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从其理论创立始就将区域性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该学科的区域观决定了其核心理论之一即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其核心思想则为经济地域系统思想[10-17]。包括中心地及其扩散域的中心地系统就其本质而言,实属一种经济地域系统,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均符合经济地域系统理论所指出的一系列属性特征及运行机制,例如从特征上看具有系统性、区域性、综合性;从组成要素上看是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的多元统一,是城市与外围地区涵盖生产与流通、生活等诸多物质内容的统一体[18,19]。因此,要深入的剖析和理解中心地及其扩散域系统,可以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视角,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相关规律加以阐述,获得对于这一传统理论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出现了超越区域的统一问题导向,这与经济学等其它学科的营养不断注入地理学中有直接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地理学实践问题趋于普遍化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域性这一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属性会被抛弃,相反,区域问题仍然是地理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20-24]。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构建中心地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发展条件均发生了巨大的演进,因此,十分有必要结合经济地域运动理论重新审视中心地理论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1 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契合及互馈

      经济地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地域单元,它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25],而中心地系统则是由中心地及其扩散域共同组成的网络系统[26]。显然,中心地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地域系统,其形成与演进必然遵循经济地域系统的一般规律,条件-结构-类型-系统-区域关系框架基础是分析和认识中心地系统的基本逻辑。

      1.1 经济地域与中心地系统概念内涵

      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地理空间,而中心地系统则是由各级中心地及其扩散域在特定的组织网络下形成的具有层级性特征且紧密联系的地域单元,扩散域则是中心地理论中的一个新概念,首先它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因此,要准确把握扩散域的内涵,必须准确理解地理学的“区域”概念。扩散域的空间确定是根据区域的划分原则进行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一定范围的 地表空间,是基于历史奠定的,按照一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的,结构具有相对完整性,具有独立功能性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扩散域的核心是中心地,扩散域的内容是核心中心地与外围中心地以及基层聚落通过空间联系网络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空间实体。尽管扩散域是一个区域的实体概念,但是从空间上说其仍然具有二重性,即空间不确定性与实体性并存的特征。由于扩散域考察的是功能关联,而这种关联随着尺度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无论基于何种界定方法,实际意义上的扩散域边界应该是面状的,具有过渡性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只能是基于某种研究目的下的特定精确度下的边界。

      对于扩散域而言,其内核引力(中心性指数)、网络结构、系统功能、实体规模和外围边界是构成中心地系统扩散域这一区域概念的基本要素。其中内核引力是扩散域形成与演变的基础,其强度与性质决定了扩散域的内部结构与整体功能,从而从内部决定了该扩散域的规模大小与外围边界范围。这种内核的引力随着距离的扩张而衰减,在不同的次级节点上实现中继与跃迁,从而在扩散域的各组成部分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空间整体。

      1.2 分工和联系是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理论契合点

      分工是中心地系统作为一种经济地域系统其形成的基础,联系则是不同中心地系统形成的纽带。对于中心地系统而言,分工可以包括产业分工、部门分工、区域分工等等,而联系则是中心地系统核心内、核心与外围之间、核心之间构成统一整体的纽带,这种联系既有实体联系,又涵盖虚拟空间的联系,具体而言,包括交通联系、资本联系、产业关联、信息传递、行政联系等等(图1)。

      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经济地域系统一般是涵盖中心地系统的,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具有其内在规律的,其主要作用机制就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对于中心地系统而言,条件要素、结构网络、发展机制区域调控、构造类型等基本已经涵盖了中心地系统的各方面要素(图2)。

      

      图1 分工与联系在中心地系统中的响应机制

      Fig.1 Response mechanism of division and contact in central place system

      

      图2 经济地域系统与中心地系统的组织关系

      Fig.2 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region system and central place system

      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视角来审视中心地系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同样是其存在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地理学中陈才先生将其称为“条件”[13],因此,可以认为“条件”作为中心地系统的地域组成,从而构造了不同类型的中心地系统,影响了中心地的层级和不同层级的扩散域的空间围域。而诸条件的不同组合特点,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中心地系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