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
洪国志(1984- ),男,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和空间计量经济,E-mail:hongguozhi@foxmail.com(广州 510275);胡华颖(1956-),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E-mail:gdtshhy@126.com(广州 510275);李郇(1964-),男,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经济增长E-mail:lixun23@126.com(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经济收敛标准分析方法的扩展,就中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s I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模式与集聚,发现1990-2007年间人均GDP水平显示出强烈的全局正自相关,且局部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各城市要脱离原来的集群有一定困难。文章指出收敛标准分析存在错误方程设定,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是合适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间存在绝对β收敛,与非空间模型相比收敛速度显著提高且可信,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敏感性分析显示,绝对收敛的同一稳态以及在空间上并不稳健。从机制看,中国城市间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最后,对促进绝对收敛的区域政策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通过模拟经济收敛过程,是判断区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0-07-15

      1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有利区位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优先发展,中国区域间差距不断拉大。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区域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我国幅员辽阔,分散资源导致效率低下;但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带来严重的政治、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一系列区域开发政策,从而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这在数学理论中称为收敛现象。那么在1990年到2007年间,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收敛现象,落后地区人均收入随着时间推移能否赶上领先地区,是否存在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强调的收敛机制?

      收敛度量方法4种收敛概念: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σ收敛”指的是各地区人均收入对数方差逐渐减小,即变异系数变小。“绝对β收敛”是指落后地区往往比富裕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初始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绝对收敛假设经济体趋于共同的均衡稳态。“条件β收敛”放弃各个经济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基本经济特征假设,不同经济体将收敛不同的稳态。“俱乐部收敛”是指经济结构相似,并且初始人均经济水平相似的区域,收敛于相同的局部稳定状态。β收敛与σ收敛存在密切联系,β收敛是增长速率收敛,而σ收敛是水平量收敛。β收敛是σ收敛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存在增长速率收敛,落后地区才能追赶上领先地区,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在收入水平差距缩小的过程中,σ收敛常常受到新的随机因素冲击。

      收敛计量方法可分古典计量经济学与空间计量分析。大部分古典计量经济收敛文献都是基于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的著名新古典增长模型[1-2],以下称为标准收敛(回归)分析。随后凯恩斯主义者对该新古典方法的批判引发其他替代方法研究经济收敛[3],主要有内生增长理论[4-5]以及数据驱动分析[6]。另一个方向是强调整体经济行为[7],建议用马尔科夫链分析整体经济动态分布。Sandy Dall'erba指出标准收敛分析中β收敛概念在技术层面有缺陷:①对于不同的控制变量,β收敛的稳健性;②空间自相关;③异方差问题;④内生性;⑤计量问题。空间异方差表明经济特征在空间不统一,指明存在不同地理范式,如东部、西部,与收敛俱乐部概念相联系。标准收敛分析不能区分这些范式,亦有学者引入地理区(如东部、西部)的虚拟变量进行分析[1,8]。空间自相关、异方差、β收敛的稳健性是本文讨论重点。

      许多学者转向空间计量研究。研究表明欧盟区域经济收敛过程中空间因素起到重要作用[9-10]。Rey和Montouri分析美国区域收入收敛时指出忽视空间相关是错误设定[11]。大部分研究显示空间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确扮演重要角色,但对于经济收敛,空间作用并没有一致结论。Lee和Pesaran从计量理论对标准收敛分析提出批判,认为β收敛速度估计有偏,同时显著性t检验无效[12]。国内关于经济收敛研究绝大多数基于标准收敛回归分析,从横截面、面板回归进行分析[8,13-14],只有极少数从空间计量角度进行研究[15-16],但国内的文献基于省域尺度的研究[17-18],或局限于某个区域如长三角地区[19],存在共同问题是对模型检验与选择欠严谨性,主要关注空间相关性而忽略空间异质性,缺乏对收敛稳定性检验,重视收敛存在性探讨,而缺乏收敛机制讨论。本文创新之处在于:①以地级市为尺度区别于基于省级尺度的研究;②同时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性,模型选择基于严谨空间检验;③对收敛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并从技术扩散理论对收敛机制进行解释;④对经济收敛过程模拟讨论区域政策有效性。

      2 数据

      2.1 研究对象

      Lucase在1988年经典文献中强调城市是人力资本、先进生产技术的集中地,暗示了城市经济特性可能和国家或省域层面不同,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性可能领先于其他层面。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区,不包括县级市,样本量为240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地级市分别列出“地区”和“市区”两项,“地区”包括市区和下辖县、县级市,包含了农村地区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经济活动;“市区”则仅包括城区和郊区,行政界线相对稳定,体现了城市的经济活动[8]。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解释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0-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GDP缩减指数来自世界银行(2008)报告。使用全国缩减指数得到1990年不变价人均GDP,总人口为年末市区常住人口,边缘性因子为各城市与其省会城市地理距离,各城市经纬坐标来源于经纬度查询网(http://astro.sina.com.cn/)。统计年鉴上没有给出各城市资本存量,需要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流量数据,通过永续盘算法计算各城市物质资本存量,利用各省投资价格指数缩减为1990年不变价,计算过程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