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8-1288-06 1 前言 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全球为市场,以网络为纽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1]。1980年代以来,新经济通过知识性、虚拟性、网络性、信息化、全球性等深刻的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进行新一轮的转型与重构[2]。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中心和节点,经济转型、空间重组、网络重构、功能提升成为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发生了“质变”。 近20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过渡,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3]、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4]重塑城市空间,新产业区作为全球的动力及全球化的节点对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 信息技术及其所创造的信息经济,对城市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流空间”(space of flow)将取代“场空间”(space of place)[6]、信息流、电子通信等对城市的影响突出[7-8],网络城市、信息城市的概念应孕而生。 创新产业、文化产业重塑城市空间[9],城市空间形态处于向后现代主义城市的过渡,出现了许多城市形态,如城市碎化(fragmentation of urban form)[10]、双城(dual cities)[11]、分割的城市(divided cities)[12]、银河大都市(galactic metropolis)[13]、边缘城市(edge city)(Garreau,1991)[14]、无边缘的城市(edgeless city)(Lang,2003)[15]等概念。 由此可见,城市正处在“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城市物质空间重组,灰空间及虚拟空间产生,并产生了新的复合城市空间,与此同时,城市地理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这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概括与总结。 2 现代城市地理研究的新趋势 2.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尺度转向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面临多尺度共同作用的问题,城市内部结构与空间重组,城市景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城市地理对于全球与区域、群、层阶、过程、动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1.1 由单一城市尺度到全球城市区域尺度。城市地理早期的研究着力于单个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的分析,城市空间被视为物质性的地点、空间距离,“容器空间”,致力于城市形态、自然地理以及自然地理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分析。1950、1960年代城市地理受“科学法则”以及“计量革命”的影响,城市地理学主要运用模型、假设等经济学的方法,探求空间法则,开始关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中心地理论是典型的代表。1957年由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提出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16]或城市群进一步把城市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区域结合起来。1960年代以后,城市地理的研究尺度,由地区、区域走向世界,城市地理研究不再只注重城市间(inter-urban scale)与城市内(intra-urban scale)两个分析尺度,而是从全球尺度中,发掘城市空间变化的动力,霍尔提出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y)[17]。198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尺度的研究更进一步受到重视。费里德曼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设(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18],萨森提出了全球城市(global city)[19],斯科特将国际化、区域化以及城市化复合在一起,提出了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20]。城市地理的研究从单一城市尺度研究过渡到全球城市区域的尺度的研究。 2.1.2 由国家城市地理到全球城市地理。冷战以前,国家之间的界限分明,信息化技术与水平有限,全球化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的主权范围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联系穿透国家的边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地理学研究从以国家城市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转向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研究尺度发生了明显转向。近年来,以下问题成为全球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①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②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③国际地域分工、贸易活动格局变化及资本、劳动力转移对国家城市和城市圈的过程与空间格局变化影响的研究;④全球范围内城市及城市圈、都市圈等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⑤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系统及城市成长影响的研究;⑥世界国际性大城市内部结构,特别是CBD的研究。 2.1.3 多尺度的研究。目前,城市地理的研究多尺度研究是重要的趋势。城市地理对每一个城市的研究,都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明确其定位。城市分析要与区域相结合,并且要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另一方面,全球城市的研究要结合区域的特点。因为一方面,全球城市体系是结合在全球系统之上,另一方面,全球城市具有一定的地区框架,具有区域性的烙印。如近年来区域多层次整合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以及区域合作组织,如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区域化的组织对所在地的城市必然产生影响。虽然萨森把城市与国家区分开来是一种进步,但是全球、国家、区域共同体、城市区域都将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空间尺度,并且需要多尺度研究的综合。 2.2 全球化与新经济下城市的空间转向 城市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角度研究个体或群体城市空间关系的学问。“城市空间”一直是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客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空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城市空间。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强调更多的是城市实体空间的研究(物质空间的研究)。从1970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使得社会与空间的改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人们对空间的重新认识[21]。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论的演化阶段[22],空间的社会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3]。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将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特性结合起来,把“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更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他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架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24],因此,对城市空间来说,不仅意味着城市空间研究视点的重要转变,更意味着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