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伪满之前长春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长春地方政区的设置始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由于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动,关内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吉林将军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已经开垦土地面积达26.5万亩,住民户数达2330户[1]。此时,清政府不得不承认现实,以“借地安民”为由,在郭尔罗斯前旗内设长春厅,管理屯垦的人口,治所在今长春以南17km的新立城[2]。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完全解禁,汉族人口大量流入,结束了长春地区长期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单一民族聚居区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模式。 1.1 长春旧城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新立城地势低洼、交通不便,1825年清政府将长春厅治所沿伊通河北移20km,迁至伊通河西岸的宽城子(今南关区一带)[3],宽城子也因此成为长春的第一片城区。1865年,为防匪患,长春商人自发集资,挖壕建城,史称长春旧城。旧城占地约528h
,南北长约1.9km,东西宽约3.2km。在长春设治以前,宽城子已经是此地最大的一个居民点,农田和住宅、作坊、店铺相互交错,但没有形成城市的街坊,只是在个别的地段有固定的集市或商业店铺[4]。厅治迁来后,逐渐完善了城市内部衙署、监狱、城墙和街道等设施的建设。与我国大多数封建时期城市一样[5-6],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中,依然沿袭了分阶级、按职业聚居的传统礼制,官衙、寺庙及繁华的集市位于长春旧城中心。但由于长春旧城主要是自然形成,且长期的“封禁政策”使其城市建设受封建礼制的约束相对较少,因此,其城市内部不同阶层按封建礼制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异并不明显,而更多的表现为居住建筑的质量差异。官衙、银庄、当铺、庙宇,以及达官贵富商的住宅为传统的砖木结构,质量较高,其他大多为农民居住的简陋的民居住房。 1.2 俄国侵入与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形成 1898年,沙俄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并在沿线建造新城(如哈尔滨和大连)及中东铁路附属地。这种铁路附属地实际上是俄国依托中东铁路在东北设置的由俄国人独占、供俄国人定居的类似于租界的一种特殊地区[7]。在长春,俄国“以防护铁路所必须之地”为借口,在旧城西北约5km的二道沟修筑车站,并围绕火车站强占4
土地作为其铁路附属地,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其内部建有广场、货物处、办公楼、兵营、商店、学校、教堂、俱乐部和俄国人住宅等设施。与始发站哈尔滨和大连相比,长春只是中东铁路沿线的普通站点,因此其附属地相对简陋,居住人口最多未超过3000人[3]。俄国人在附属地的选址上刻意地与长春旧城在空间上隔绝开来,使附属地能脱离开中国旧城的影响,有效地实行隔离政策。这样就形成了长春旧城与中东铁路附属地并存的“双城”结构。俄国人居住和掌控的附属地具有内部相对规整的街区及较为完备的设施,与中国人居住的旧城区内部简陋混乱的道路和设施形成明显对比。这一时期,长春的社会空间主要表现为这种空间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 1.3 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的建设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接管了中东铁路南部支线长春至旅大段(南满铁路)的一切“利益”,并于沿线城市设置南满铁路附属地[8]。长春成为隶属俄国的中东铁路最南站和隶属日本的南满铁路最北站的集合点,二道沟车站及其附属地仍归俄国所有,而日本则经过勘查,选定在头道沟一带划地5.5
建设长春满铁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内设有警察署和满铁事务所,建有商店、旅馆、妓院、赌场等,并配以自来水、煤气、电力、电讯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其城市建设水平远远高于旧城区及中东铁路附属地,接近当时西方城市的发育水平。附属地的用地分配是“满铁”住宅占15%,商业区占33%,粮栈区占31%,公园绿化占9%,公共设施及其他占12%[7]。“南满铁路附属地”成为长春第三块城市功能用地,长春城市格局打破了原来的“双城”结构,形成了长春旧城、中东铁路附属地与满铁附属地“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中东铁路附属地为俄国人的专属用地,不容许中国人入住;满铁附属地属于日本人和部分中国商人及权贵的生活和居住空间(其中65%为日本人,35%为中国人)[9];而广大长春百姓主要生活和居住在设施简陋的老城区,形成了维系半殖民统治的三极分化的社会空间结构。 1.4 商埠地设立与民族商业区的出现 日俄战争后签订的《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清政府将长春、哈尔滨、辽阳、满洲里等东北16个城市辟为“开埠通商口岸”,供其倾销商品[10]。在这种背景下,长春商埠地开始建设,并发展成为长春市第四片城区。商埠地位于旧城区二马路以北、满铁附属地(上海路)以南、永长路以西、大经路以东的地区,占地5.3
,人口约5万。商埠地是长春最早的商业区,对长春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埠前长春只有传统的手工业,开埠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并与日俄等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激烈竞争。经过近10年的建设,商埠地共建有商号1488户,银行、钱庄88户,医院、茶馆、戏院62户,成为远超宽城子旧城的新的商业区[11]。商埠地介于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内部由一条新修的干道“日本通”(今大马路)将旧城与满铁附属地连接起来,最终发展成为宽城子旧城区和满铁附属地的连接体,三者的拼贴与融合成为长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