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

作者简介:
王德利(1984- ),男,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研究,E-mail:wangd1.08b@igsnrr.ac.cn(北京 100101);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E-mail:fangcl@igsnrr.ac.cn(北京 10010);杨青山,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李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通过探析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建立包括城市基础实力、城市化发展协调度、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水平3个维度的31个指标体系及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城市化发展“质”、“量”协调性测度模型,利用联合国法修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根据1978~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及2008年各省最新统计数据,基于对城市化质量的测度,判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及2008年省际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适度性。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渐好,城市化发展速度略显滞后;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降低,城市化发展类型可分为质量过度滞后型、质量滞后型、协调型、速度滞后型及速度过度滞后型5种类型;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真实水平,城市规模与城市化质量亦不存在对应关系;中国城市化质量各个领域发展均衡性明显不足,城市基础实力是当前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省域城市化发展质量较高及“质”、“量”协调性较好的地区仍存在许多不足。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643-08

      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判定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协调性,揭示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制定新时期城市化发展方针和战略,促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经过30a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每年在以1.4%的速度增长[1],但片面的城镇化率导致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不高,如何在保证当前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保证城市化“质”、“量”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难题。

      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阐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2,3];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模型主要有加权法[4]、标准值法[5]、因子分析法[6]、熵指法[7]以及借助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8],但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地域及获取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不同,在指标选取及其着眼点方面均有较多差异,具体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模型[9];关于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研究分为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综合研究[10]、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单一方面研究[11,12]和区域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13]等。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发展质量研究[14]、健康城市研究[15]、城市可持续性研究[16,17]、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2]、城市综合实力研究[18]、城市现代化研究[19]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领域单因素评价研究(如生活质量[20,21]、环境质量[22]、经济质量研究[23]等)。在城市化发展速度方面,已经形成了“城市化过快”[24]、“城市化滞后”[25]、基本协调[26]3种鲜明的对立观点,并且许多学者基于中国国情采用“修正法”[27]、“模型法”[28]及“特征法”[29]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进行修正研究,但国内学术界关于城市化发展速度亦没形成统一的观点,基于城市化发展质量对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判定研究还处于空白。

      1 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1.1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

      本文认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涵义可以用以下3个维度表达:①城市基础实力,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城市形态方面的发展度、竞争能力等;②城市化发展协调性,既包括体现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内在机理和结构的“协调性”,也包括城市化发展公平性,也就是城市发展域面载体的城乡一体化程度;③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就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及标准值确定

      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出发,选取城市基础实力、城市化发展协调度、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水平3个方面的准则层,建立与之对应的31个指标层体系,根据中国东部发达省份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阶段性标准,确定指标目标值,最终建立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及31个四级指标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30]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1.3 城市化发展质量与速度测度方法模型

      1.3.1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修正

      正确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判定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协调性的基础,本文利用联合国法[33],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城镇人口比重,修正1978~2000年间的中国城市化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4 数据来源

      中国1978~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自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35],单位GDP能耗、失业率、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36],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3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建成区占市区比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自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38]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39],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40],能源加工转化效率、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41]及《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42],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GDP数据计算得到,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差距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43]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人均污水排放量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污水排放量及人口总量计算得到,社会负担系数、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比率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44]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45],其余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省际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2009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