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国家边界是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2],它是指国家领土相接触的线,是一条“没有宽度的线”[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边界的内涵及其对经济要素的影响逐渐发生变化,导致近20多年来涌现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文献,从经济地理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诠释。回顾这些研究进展,对在我国深入开展跨边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西方经济地理学文献回顾边界效应研究进展。从边界经济意义出发,分析边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介质属性及其变化,并提出当前我国深入地区经济合作中需要重视的边界区位研究议题。 2 边界和边界效应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2.1 边界和边界效应的定义 边界是划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限[3]。英文文献中“边界”一般具有两种含义,即边境(Frontier)和边界(Border)[4]。边境(Frontier)是一个不清楚的外向型前缘和外围地带,而边界(Border)具有限制的含义,指区分地区间的“线”及其周围的区域。一般地的,区域边界的级别或层次越高,它的政治、经济职能越强。本文着重分析国家边界的介质属性。国家边界用于确定各国之间的领土范围,是一条划分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区域的界限[2,6]。 然而,国家权力的存在使边界对跨边界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边界效应”[4,7]。根据边界的介质本质,边界效应可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3-4,7]。从边界的封闭属性来看,屏蔽效应是指成为阻碍空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效用。国外学者通过比较国内区际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的差异指出,边界的屏蔽效应表现在“国内区际贸易量远超过国内与国外地区之间的贸易量”[8-9]。边界的开放属性则表现在国家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物质、信息的交流,边界作为两国间的中介面,表现出其中介效应。 2.2 边界效应的研究范畴 边界效应是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全球化进程使经济要素突破了国家边界的束缚。同时,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国家边界效应随之发生着变化。Niebuhr对边界效应进行总结[10],他从边界的外部影响的视角对边界效应进行分析,指出边界的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边界效应中屏蔽强度的分析,研究国家边界的屏蔽效应对国际贸易流量的显著影响;二是边界地区的一体化效应及其潜力分析,通过研究边界区域可达性来评估一体化区域的边界空间发展及其市场潜力。从边界的内在本质角度,梁双陆对边界效应研究进行回顾时还指出,一体化过程中边界效应的转化也是边界效应分析重要内容[7]。这3个方面基本界定了边界效应的研究主要范畴,并集中体现了边界的经济空间属性。此外,从这些议题出发,学者们对边界效应的产生原因、边界地区经济合作模式[3-4]等问题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3 边界效应研究背景和发展过程 3.1 边界效应研究的社会经济背景 封闭经济时代,国家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享有排他性权威,国家边界代表一国主权与行政控制所达到的范围,是国家主权在空间维度上分界线[1,11]。这使生产要素的跨边界流动较少发生,边界地区被认为是不发达的区域和经济活动的障碍[12-13]。因此,有关国家边界的研究过去很少进入经济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变革,国家边界地区的区位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新自由主义逐渐兴起,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放松对跨国资本流动的控制”鼓励并直接导致全球化的深入[14],这使得资本要素脱离了国家边界的控制,其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15-16]。在这一进程中,国家作为“文化、习俗和制度的容器”、“管制者”、“竞争者”和“合作者”逐步融入“一个由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运行的、分异性权力关系组成的世界体系”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产生联系,国家的一些力量正在被逐步削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深入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为边界赋予了深刻的经济、制度意义,一国能够将触角更加容易地深入到其他国家内部。一些城市,甚至城市的一部分,表现出节点的作用,跨边界“次区域”合作逐步发展,一体化集团不断出现[4,7,17],这使国家之间界限更加模糊。近年来,随着国际多元化合作的开展,世界各国利用边界的特殊属性和边界效应在国家边境地区设立特区,扩大与邻国双边合作,进行次区域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组织,带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和国家边境地区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仅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包括计划中和正在谈判中的)数量已达421个[18]。这些合作实践也为学者深入研究边界效应提供了新的案例和视角。 3.2 经济地理学边界效应研究的发展过程 伴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地理学对于边界及边界效应的认识和研究逐步深入。 传统区位理论假定了消费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并在空间均匀分布。边界作为两种经济体的界限,在封闭经济体系下表现出屏蔽效应。L
sch将边境区看成是“在复杂困难条件下的经济区”[12]。他认为在政治边界与经济边界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受政治边界效应的影响,市场区将发生变形,市场区的扩张将非常困难。Hoover指出,生产者布局倾向于规避边界地区,因为其带来的贸易壁垒将削减市场范围[13]。边界是市场空间的障碍,它扭曲并分割了市场,使边界两侧经济联系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加大,成本增加,并将对边界地区企业的市场潜力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