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概述

      著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出版的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著作如下:

      综合研究: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中华书局);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

      历史政区地理: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此外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丛书又出版了三种,即施和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城市地理: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地理基础》(人民出版社)、王社教《古都西安·汉代长安》(西安出版社)。

      区域地理:安介生、邱仲麟《边界、边地与边民: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基础研究》(齐鲁书社)、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四川大学出版社)、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王社教主编《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三秦出版社)、吴松弟《走入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齐鲁书社)、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书店)。

      地名学: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测绘出版社),尹钧科、孙冬虎《北京地名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

      历史自然地理:朱士光、桑广书、朱立挺编著《西部地标:黄土高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田野考察:唐晓峰、陈品祥《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学苑出版社),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人文田野(第3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历史地理文献整理与研究:华林甫《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胡阿祥、胡晓明、朱智武著《史书地志》(南京大学出版社)。此外李勇先主编的鸿篇巨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中国传统文献中史部地理类以外的地理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按专题和类别编排,分为《禹贡集成》、《尚书禹贡篇集成》、《诗礼春秋四书尔雅地理文献集成》、《通鉴类地理文献集成》、《政书类地理文献集成》、《目录类地理文献集成》、《辑佚类地理文献集成》、《类书类地理文献集成》、《山海经穆天子传集成》、《子史杂集类地理文献集成》十编。

      会议论文集: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此外,2009年还出版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者之一侯仁之教授的论文集,全集分为三个部分,即《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三联书店),收录了侯仁之在建国以后撰写的55篇关于北京城的研究论文;《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三联书店),收录了建国以后撰写的38篇论文,分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环境变迁、地理学史、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四个部分;最为重要的是《我从燕京大学来》(三联书店),收录了侯仁之早期历史地理学方面的七篇作品和八篇回忆文字,其中尤其珍贵的是之前未曾正式发表过的侯先生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毕业论文,是侯先生地理学思想重要转折的标志。

      论文。由于学科界定的问题,统计2009年发表论文的具体数量没有太大的意义,下面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评述:

      韩茂莉、张暐伟《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第1期)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探讨。如何在研究中表达地理要素的分布及其扩散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难题,当前的研究大都以政区为基础,计算不同时期的平均密度,如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以下简称《论丝》)、林家虎等《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与特征》(《论丛》第4辑),但地理要素的分布往往与政区并不完全重合,甚至完全不受政区的制约,因此这种方式会对地理要素分布的认识带来主观的影响。而韩茂莉、张暐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勾勒出聚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手段,分析了聚落分布与扩散的过程、特点和相关因素,与之前的研究方法相比,这种分析手段更具客观性。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已经逐渐凸显,国外已经广泛应用,对此可以参看李凡、朱竑《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人文地理》第1期)。本年度使用GIS作为研究手段的论文还有李凡等《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地理科学》第6期)等。

      鲁西奇《“山南道”之成立》(《论丛》2辑),勾勒出“山南”这一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提出唐代的“山南道”,实为承绪西魏北周以来“山南”的地域观念和政治格局而来,并非仅据“山川形便”所划定,并且进一步提出“贞观十道中各道的划分及其地域范围的确定,或皆非仅以‘山川形便’四字所可解释,而有其深厚的历史政治地理背景”。这篇论文延续了近年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研究中多元化、多侧面、注重变化过程的研究视角,使得政区演变的研究更为鲜活,也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徐建平《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沿江边界调整与江堤维护》(《史林》第4期)一文通过对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边界划分过程的分析,提出“由界限到界线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央、地方、民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体现了自然环境、政治过程与地理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样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研究的新视角。段伟《清代湖北、湖南两省的形成——兼论分闱与分省的关系》(《清史研究》第2期),认为“但因为湖北、湖南两省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没有明确的建立时间点,所以许多学者在重构两省建立时间时,或者以左、右布政使的分驻为标准,或者以左、右布政使司的改名为标准,或者以巡抚的改名为标准,甚至以湖广分闱为标准,展现出不同的标准。这充分显示出湖北、湖南两省作为俗称的形成和清代政府重构两省建立时间的特点”;傅林祥《清代江苏建省问题新探》(《清史研究》第2期)“认为江苏建省是始于顺治十八年的左右布政使分设,以康熙六年为新设布政使命名而告完成”。两篇文章突破了以往清代分省研究过于关注某一时间点的误区,而将分省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从而得出了更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