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研究成果与展望

作者简介:
贾绍凤 封志明 李丽娟 黄河清 姚治君 高彦春 姜鲁光,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贾绍凤(1964-),男,湖南龙山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资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jiasf@igsnrr.ac.cn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内容提要: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是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中国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在地理资源所建所70周年、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之际,对地理资源所在资源地理和水土资源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资纪念和鼓舞!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P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9-1445-13

      1 资源地理研究成果与展望

      资源地理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并从中揭示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结构、资源评价与区划、资源分布与制图等。资源地理学是在二战之后,基于军事和经济规划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前者如针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后者如开展土地调查、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厂址选择等,对资源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欧美各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有资源地理研究,并在大学设置资源地理与区划课程。苏联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这一学科,偏重研究自然资源地理,而后扩展到社会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领域[1]。

      中国在1950年代后期开展了基于国内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国际自然资源资料收集整理的资源地理学研究。1980年代之前的区域资源调查与综合考察工作多在此列,1980年代之后资源地理学研究转向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领域。代表性的资源地理研究成果有《世界钢铁工业地理》[2]、《世界能源地理》[3]、《全球资源态势与中国对策》[4]、《中国的自然资源》[5]、《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6]等。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是资源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领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封志明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参加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参与完成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正式颁布)。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形成的《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发展思路》,于2005年5月先后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中央原则通过了这一思路,有关成果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其后,负责完成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2006—2008)”和“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与配套政策(2008—2010)研究”等项课题,在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均有所创新和发展[7-10]。

      (1)建立了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HEI)模型、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水资源承载力(WCC)模型、物质积累指数(HMI)评价模型和人类发展指数(HDI)模型,系统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厘定了人居环境指数、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物质积累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等主要指标,建立了一整套基于GIS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路线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为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区,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2)先后提交了《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6)和《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区,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7)等两份重要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转10部委,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动格局,阐明了中国当前和未来人口布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人口合理分布的基本思路和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理念和框架,对于拓展国人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关系和一般规律是资源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科学研究理应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未来发展在于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区域集成,以1 km×1 km栅格为基础,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建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模型,构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数字工作平台;系统分析和动态模拟中国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关系,定量揭示中国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一般规律,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2 水资源研究成果与展望

      水资源学是在对水资源形成、转化、运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研究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特征、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规律以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学科。水资源学不仅仅研究水资源本身,而且涉及与水资源有关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有水资源问题,还有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

      围绕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国际相关组织与国内有关机构实施及执行了一系列的水科学计划,旨在揭示与认识不同区域尺度上水资源的形成机理与变化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服务。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干扰下的水资源形成过程及演变规律,以及水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等,是当今国际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热点和难点。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形成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下垫面产汇流要素的改变上,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而自然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水资源形成要素,如降水、蒸发(温度、辐射及云量等)、冰雪融水等的影响上。在我国,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华北及沿海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高于青藏高原等地区;而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量的现代冰川,作为江河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冰川对气候变化具有极为敏感的反应。系统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及区域水资源形成的影响,既是水资源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亦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该学科的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