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早期“政治性的四旬斋”运动探微

作 者:
柴彬 

作者简介:
柴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兰州 730020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在英国近代早期的特殊时代氛围下,原本作为基督教的宗教斋戒仪式的四旬斋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和经济色彩,被冠之为“政治性的四旬斋”。在当时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四旬斋备受国家立法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实质,“政治性的四旬斋”首先是近代英国政府所奉行的重商主义对内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该政策亦是当时英国囿于国情和外部国际环境压力所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最后,其不过是对宗教改革之前的英国民众饮食文化传统的一种变相恢复而已。关于其实施后果,该运动对当时英国政治、经济生活及民众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既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渔业的发展,并刺激了英国航海业乃至海军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限制富人的消费改善了穷人的生活境况。但囿于其非常化、权宜性和理想化色彩过重的缺陷,它的影响最终是较为有限的。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基督教斋戒仪式进入宗教史研究者的视野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斋戒形式及其与盛宴间的关系。例如,英国学者格瑞姆专注于解析古典时期的食物观念,进而以古典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食物观来看待从盛宴到斋戒这一罪愆的演化史。美国学者比纳姆则在探讨圣宴与圣斋二者间关系过程中,见微知著,提出了食物对中古时期某一社会群体(妇女)的影响问题。①本世纪初,欧洲文化史研究中对四旬斋这一传统基督教斋戒仪式的关注日益增多,研究者将四旬斋仪式置于小到一国之宫闱御苑、大至全欧之奢会豪宴的历史文化舞台上悉心观察,开辟了史学界的四旬斋研究由宗教史领域向文化史领域转移的“新大陆”。②例如,在英国史家罗伊·斯特朗所勾画出的欧洲宴会史的历史长卷中,对斋戒仪式着墨不少;另一位英国学者尼科拉·弗莱彻则从考察查理曼大帝宫廷的饮食入手,描绘出深宫御禁之内斋戒仪式的面貌。不同于前者“向上看”的研究手法,还有学者关注和特写了他们“向下看”到的民众日常生活史图景中的斋戒。例如,英国史家迈克·希克斯以变革的眼光考察了中古晚期英国普通民众生活消费活动中的斋戒;杰佛瑞·L.辛格曼则再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百姓日常斋戒仪式中的众生相。而对近代早期英国“政治性的四旬斋”问题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为经济学家,故其研究主要从经济史角度出发。学者们将对四旬斋问题的探索纳入到对近代重商主义体系进行总体反思的系统研究中,剖析了四旬斋被政治化、经济化的政治经济学背景。③英国经济史名家坎宁安、利普森在他们纵览英国经济成长历程的巨著中,揭示了四旬斋被政治化、经济化的政治、经济多元背景。而德国经济史家赫克舍和美国学者巴克则将“政治性的四旬斋”放在近代重商主义体系的“显微镜”下观察,深化了学界对其的认识。目前,关于该问题国内研究尚显薄弱,仅有个别学者初步考察了都铎时期的食鱼日政策及其与当时英国渔业和海军发展间的关系,④不足以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该问题的复杂性。

      “政治性的四旬斋”运动,是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大变革时代政治、经济与宗教互动影响下的特定氛围促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透过这一运动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近代英国国家与社会的特征。为此,本文拟通过探讨该运动的形成始末及其影响,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四旬斋(Lent),亦称“封斋节”、“四旬节”或“大斋节”,为基督教的斋戒节期。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开始传教之前曾于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据此,教会规定复活节前的40天为斋戒期,以资纪念,四旬斋由此而得名。节期内禁止教堂祭台供花、教徒婚配和娱乐活动。天主教规定,21—60岁的信徒都应守大斋。

      据规定,天主教会的大斋期从复活节前的第七个星期三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14日的耶稣受难日;东正教会的大斋期则从复活节前8星期开始。⑤此外,东正教会对斋戒的规定更为严格,守斋期间,信徒禁食肉类、乳酪、黄油和鸡蛋。而且,东正教的守斋期也较长,除了在复活节前要守斋外,还要在主降生节、圣母升天节等节前也守斋。

      斋戒在古希腊—罗马以及犹太教的传统中都曾占有一席之地,如犹太教就有控制人在何时吃何种食物的传统,基督教对此加以继承。但早期基督教并未大肆提倡斋戒,仅是将其作为祈祷的一项虔诚的补充行为。基督教徒被劝诫进行斋戒的最早依据始自公元2世纪晚期和3世纪早期。⑥当时正值基督徒遭受迫害时期,斋戒被看做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牺牲行为”。这种“牺牲行为”主要表现为基督教会所倡导的苦行。有人认为,斋戒和苦行的理想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即使在欧洲的中世纪,苦行也跟复活节前的斋戒以及一至两周的斋戒日紧密相连。在这些斋戒日中,星期五作为每个星期的苦行日逐渐得到确认。⑦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的非洲教会之父特图利安曾将斋戒视为基督徒精英的标志之一,这种做法把被上帝选中的基督徒同普通基督徒分成两部分,其长期影响形成了基督教的一种禁欲主义,主动的不进食成为通往完美彼岸的一个方面。⑧在公元6世纪,食物被看作导致人们犯饕餮罪的诱因,逐渐使得教会领导下的斋戒得以系统化。在天主教会,星期三和星期五被定为斋戒日,行洗礼前和长期的苦修后都要斋戒,对非神职人员而言,斋戒并不要求减少进食总量,而是完全禁止食肉,肉食被教会认为同暴力、死亡以及一切同人的肉体和性欲有关的东西等同,甚至教会还专门研制出了堪与肉食食谱相媲美的非肉食食谱。在《圣本尼迪克特条例》这一规定了基督教会内部饮食规范的权威性文献中曾要求:“除了病弱之人,都应绝对禁食四足动物的肉。……从9月13日到四旬斋,每日的主餐要在日出后的第九个小时吃,四旬斋一直到复活节期间则在薄暮时分进餐。”⑨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守斋不只是指依照教会规定实行禁食,而且与祈祷、朝圣、济贫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守斋期间,教徒们不仅要虔诚地祈祷,而且把节省下来的金钱常常用以济贫,故教会把斋期内的上述基督徒的相关行为称为“全面的斋戒”。

      斋戒在中世纪的西欧得到了教会的极力推崇,故而受到了俗世的重视和奉行。例如,被教皇博尼费斯八世尊称为圣徒路易的法王路易九世堪称中世纪国王中遵守斋戒的典范。据史载,“路易星期三和星期五戒肉,后来又加上了星期一。圣母节前、耶稣受难日、万圣节前夜以及其他圣徒节前夜,他只吃面包、喝水。在降临节和四旬斋期间,他每个星期五连鱼和水果都不吃,直到他的身体垮掉为止。这时,听他忏悔的神父就会干预,说服他在此后的星期五吃上一片鱼和水果。1254年,他肃清(指路易率领十字军参加东征——笔者注)归来后变得更加虔诚,拒绝吃他以前很喜欢吃的大鱼,只就着被水冲得淡到几乎无味的酱汁吃一些小鱼。”⑩在中世纪的法律文献中对斋戒也有所反映,例如,在萨克森公爵1482年颁布的关于从事强制劳动的仆人饮食的法令中就曾规定:“在星期五和不吃肉的其他日子,是一道汤、一道鲜鱼或干鱼和两道蔬菜。这样,在斋戒时就只吃五样:一道汤、两道干鱼或鲜鱼和两道蔬菜。”(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