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二战战俘遣返问题上的三重考量(1945~1956)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广翔,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俄国史教授;王学礼,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在苏二战战俘的遣返工作持续十余年,遣返进程更是一波三折。这与苏联政府的三重考量是分不开的。出于外交方面的考量,苏联最先遣返非敌对国战俘和友好国家的战俘,拖延遣返敌对国家的战俘,甚至将一些战俘当成了外交筹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苏联在战俘中间广泛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工作,战俘中的反法西斯积极分子被优先遣返,而那些可能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的战俘则要最后遣返。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苏联为减少关押开支,将长期无劳动能力的战俘优先遣返,为提高战俘的劳动积极性,将优秀生产者提前遣返。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苏联在二战中俘虏了大量战俘①,在苏联时期战俘资料处于尘封状态,苏联解体后相关档案陆续解密,史学家方有可能更为深入地揭示在苏战俘的遣返问题。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尤其是对西方战俘遣返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②。笔者试图根据俄罗斯最新解密档案③ 和研究成果,对战俘遣返持续时间,优先遣返顺序,战俘遣返进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苏战俘的大规模遣返从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就已开始,但是一直持续到1956年年底才最终结束,遣返工作长达十余年之久。其中战俘遣返在1950年基本结束,1950年之后留在苏联的主要是被判刑和处于被侦查状态的囚犯,以及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原因耽搁遣返的人员④。不仅遣返持续时间较长,遣返过程更是一波三折,有些国家的战俘被分成好多次遣返,而有时一次遣返几个国家的战俘。优先遣返的战俘既有友好国家的,也有敌对国家的;既有身体健康的战俘,同时也有大量伤病战俘……战俘遣返为何会持续十余年之久?战俘的遣返进程为何如此扑朔迷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剖析和解读,笔者发现,上述状况的形成与苏联政府在遣返问题上的三重考量有着直接关系,即外交、政治⑤ 和经济考量。正是这三种因素对在苏战俘的遣返工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 外交方面的考量

      早在1945年2月11日的《雅尔塔协定》上,盟国间就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战争结束后盟国间要相互遣返战俘。出于对外交关系的考量和对国际法的尊重,苏联政府在战后严格遵守这一协定,将非交战国的战俘优先遣返回国。在1945年战争结束之前,苏联政府就已将5万余名英美战俘经海路遣返回国。在1945年8月10日又决定遣返下列国家的所有战俘,即波兰19800人,捷克斯洛伐克32600人,南斯拉夫9500人,意大利19640人,比利时1800人,荷兰1300人,卢森堡720人,丹麦230人,保加利亚280人,美国40人,瑞典31人,瑞士24人,希腊20人,英国15人⑥。这些人主要是从战俘营、专门医院挑选出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前线解救的。

      不仅盟国间的战俘遣返与外交关系有着直接联系,德、日等国战俘的遣返也与外交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日本战俘为例,战俘遣返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外交关系决定的。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日本战俘遣返问题不仅取决于苏日关系,还取决于苏美、美日关系,是一个典型的美日苏三角关系。战后日本在国际事务中没有发言权,只是按照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即《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有权请求尽快遣返本国被俘公民。依据这一规定,日本政府与国际社会组织展开了广泛而多层次的活动⑦。为了能够早日遣返战俘,日本各界都希望尽快改善对苏关系,并希望苏联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然后两国签署和平条约,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而苏联则想借战俘遣返问题而在日本北方领土问题上占据原有优势,并在遣返日本战俘之前与日本签署和平条约,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进而扩大对日本的影响力。同时,尽量寻找各种借口拖延遣返,拒绝公布战俘名单和各类战俘数量⑧。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日本战俘在苏劳动时间,还可以表达对美国排挤苏联而独占日本的不满和抗议,进而逼迫美日做出让步。美国则担心日本与苏联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会危害到美国在日本的既得利益,希望苏日之间维持现状,甚至通过恶意宣传来挑拨苏日关系,加深彼此矛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战俘问题已成为苏联对抗美国的武器,而对于日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悲剧⑨。因为日苏关系是美苏关系的一面镜子,日本发展独立的日苏关系的余地非常小⑩,在很多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为加快遣返日本战俘,日本国会、社会组织和战俘人员的家属做了大量的努力(11)。在日军被俘之初,日本就发起了广泛的社会运动,并得到了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他们给苏联领导人写请愿书,表达日本国内盼望战俘归国的迫切心情,希望获得苏联领导人的同情和帮助,进而加快战俘遣返。然而,由于当时大规模遣返在苏日本战俘的时机尚不成熟,而且苏日、苏美关系在战后初期正处于对立状态,加之日本战俘在苏联的关押时间较短,并未对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多大贡献,因此日方的请愿苏联一般不予回应,多以沉默的方式婉拒(12)。为此,日本社会团体多次组织抗议、绝食等活动来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并且批评苏联违反《波茨坦公告》中关于战俘问题的规定(13)。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这样的社会组织达一百多个(14)。苏联则把此类行为归结为反苏活动,并认为这是美国从背后指使来对苏联进行恶意诋毁和舆论攻击的行为(15)。为此,苏联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与对手展开了宣传战,试图通过意识形态上的宣传(16),使日本社会团体消除对苏联的敌对情绪,通过讲述战俘真实的关押状况消除日本国民对战俘处境的担心。而且,从国际舆论和日苏关系的角度出发,苏联也在有步骤地遣返日本战俘,只是在遣返时间上存在故意拖延的嫌疑(17)。

      随着在苏战俘遣返接近尾声,加之日本的外交努力,苏联政府最终在1950年5月22日决定将最后一批日本战俘和被关押人员遣返回国,共计3109人,其中战俘1426人,各类被关押人员1683人(18)。1950年之后留在苏联的日本人,主要是被判刑和处于被侦查状态的囚犯,以及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原因耽搁遣返的人员。在此后的几年里,日本方面一直为遣返本国同胞与苏方进行外交斡旋。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正式生效后,日本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苏日政府间谈判来解决战俘遣返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尤其是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变化,开始大赦犯人,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个绝好机会。日本开始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联盟等国际组织与苏联取得联系。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与日本红十字会在1953年年底进行谈判,这是苏日双方就战俘问题的首次谈判。谈判进展顺利,并很快开始遣返战俘。1953年11月28日,420名日本战俘和389名平民从纳霍德卡港乘坐轮船回国,12月1日到达日本的舞鹤港。1954年3月18日又遣返了420人(19)。在1954年7月22日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与日本国会代表团进行了会谈,苏方承诺会尽快遣返在苏日本战俘和战犯。1955年4月15日遣返86名日本人,8月30日再次遣返36人,而同年12月9日遣返43人,1956年3月遣返18人,5月28日苏联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应日方请求在6月初遣返60人,到1956年6月末在苏日本人仅剩下1000多人(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