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冷战在中东的分期和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民兴,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黄民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中东近现代史。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中东在美苏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的冷战可划为四个阶段:美国开始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苏联实现突破的努力失败;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高潮,英法基本退出中东,美苏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彻底退出中东,苏联影响进一步增长,中东呈现“不战不和”局面;美国促成中东和平进程,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衰落。冷战在中东的主要特点如下:中东是除东欧外非两大阵营国家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是冷战的发源地之一;中东成为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双方各有自己的战略;中东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延绵不断,并与冷战相互交织,而后者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有限;冷战与中东起伏不定的民族主义相互影响;中东在冷战中诞生了高度敌视西方的极端伊斯兰主义。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字号:

      中东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指出,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重心,是控制欧亚大陆,而中东在欧亚大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① 首先,中东地处欧亚非大陆之间,号称“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红海、黑海、波斯湾、阿拉伯海),是欧亚非之间重要的海空通道,连接欧洲和苏联本土;其次,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世界的能源供应影响巨大;再次,中东有一批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是三大一神教的发祥地,因而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中东在美苏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别具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中东的冷战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②

      第一阶段:英法势力逐渐退出中东,美国开始取而代之,苏联试图在中东取得突破,但徒劳无功,冷战开始(1945-195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拉伯国家联盟于1945年宣布建立,标志着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但中东在总体上仍被以英国为代表的老殖民主义所控制,其对埃及、伊拉克、外约旦、阿曼、南也门、海湾酋长国等保守的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和伊朗、土耳其有重大影响。

      此时的苏联极力利用其战胜国的地位巩固南部边界,扩大势力,并打破英法的殖民主义体系。1945年,它在相邻的“北层”(Northern Tier)地区发动攻势,向土耳其提出领土要求,拒绝从伊朗撤出军队,并扶植伊朗阿塞拜疆民族政权和“库尔德人民共和国”,图谋在伊朗获得石油租借权。而且,它还和东欧国家在1947年联合国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中投票支持以色列,使后者的建国成为可能。美国利用这一时期中东的动荡加紧渗入中东,通过杜鲁门主义控制了土耳其和伊朗,有效化解了苏联对两国的压力,并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美国也在联合国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投票中支持以色列。美苏两国同时支持以色列建国,其共同目标是突破英国对中东事务的垄断。但是,美国的主要目标是笼络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对苏政治、军事包围圈。这一计划因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敌视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高潮。英法势力基本退出中东,美国与苏联展开激烈角逐(1955-1962)。1953年以后,美国开始谋求在“北层”建立一个小型的军事集团,这就是1955年签订的巴格达条约。伊拉克与土耳其签约激起了埃及、沙特等国的强烈反应,两国与叙利亚、也门形成了阿拉伯南层联盟,对抗伊拉克。同年,埃及购买捷克武器,此举标志着苏联势力大举进入阿拉伯世界,美国随即宣布不再向阿斯旺高坝提供援助。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接受苏联对阿斯旺高坝的援助,随后爆发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标志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潮,此后英法势力彻底退出埃及,两国沦为“中东的边缘行为体”。③ 1958年伊拉克革命推翻了亲英的费萨尔王朝,伊拉克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随后,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此后,美国出兵支援约旦和黎巴嫩,此举遭到阿拉伯激进国家的强烈反对。亲美的黎巴嫩政府受到严重冲击。

      第三阶段:英国势力彻底退出中东,苏联在中东影响进一步增长,中东呈现“不战不和”局面(1962-1973)。进入1960年代以后,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南也门、科威特先后独立;1971年,英国势力撤出海湾,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建国。同时,苏联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影响迅速增长,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走向缓和。1967年“六五”战争后,阿拉伯国家遭受重大挫折,美国与以色列建立了盟国关系,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目标,犹太国成为美国对抗激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重要手段。由此,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即形成亲美的以色列、伊朗、土耳其与亲苏的阿拉伯激进国家的对垒。同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缓和,美国开始从土耳其撤出中程导弹,④ 以色列和阿拉伯前线国家之间出现了“不战不和”的局面。

      第四阶段:美国促成中东和平进程,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衰落,在阿富汗的冒险最终失败,冷战在中东结束(1973-1991)。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开始了美国从亚洲收缩的战略。十月战争后,美国改变其完全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转而力促中东和平进程。同时,埃及转而脱离苏联,走向与以色列的和解。这意味着美国和以色列的重大胜利,苏联只能依靠叙利亚继续与它们对抗,但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已逐渐成为包括阿拉伯地区在内的共识。另一方面,伊朗革命的爆发使美国失去了在海湾的支柱。伊朗霍梅尼政权的建立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扩张政策使海湾成为继巴勒斯坦之后中东又一个地区热点,其结果就是两伊战争的爆发,以及随后的1990年海湾危机。在阿富汗,苏联取得了进展,1973年在这里发生了亲苏势力的政变。1978年,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通过政变上台,一年之后则是苏联公开入侵,标志着冷战达到高潮。美国的卡特政府因此在波斯湾确立大规模的军事存在,并大力支持阿富汗圣战者,波斯湾在美国决策者的眼中具有了与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同等重要的地位。苏联政治经济的衰落最终导致其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则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萨达姆,随后召开了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的马德里中东和会。中东的冷战结束了。

      二 冷战在中东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第一,中东是非两大阵营国家中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与苏联接壤的国家均为非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地处中东的北翼,因而50年代初期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称其为“北层”。与之相对应,地处南方的阿拉伯世界为“南层”。尽管宗教上同属伊斯兰教地区(只有个别国家如黎巴嫩例外),但北层与南层在政治和外交上有很大区别。土耳其和伊朗历史上与信仰东正教的俄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并因此丧失领土,所以存在敌视苏联的民族情绪,在二战中与苏联存在纠纷,因而对付苏联成为战后外交的重点,加入西方阵营是当然之举。⑤ 阿富汗在历史上未与俄国发生战争,但丧失过领土,其传统的中立政策阻止了它与东西方中的任何一方结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