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人对中国的丝织品钟爱有加。不过,丝为何物?来自何处?对于这些问题,古代的罗马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在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之后,他们才给出了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答案。对于这个过程,国内外学者多不甚了了。本文力图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以再现这个过程。 一 维吉尔是罗马共和末、帝国初最著名的诗人,也是第一个提到远东民族赛里斯人(中国人)的罗马人。他在《农事诗》中曾提到: 赛里斯人(Seres)从树叶上梳下精细的羊毛。① 《农事诗》是维吉尔的一部重要作品,创作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30年之间。从中可知,后世人们熟知的蚕丝当时被认为是“从树叶上梳下”的。 1世纪的辛尼加是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曾三次提到赛里斯人从树上采摘丝线: 女仆们,带走这些紫色饰金的服装!我不 要推罗人的紫红染料,也不要遥远的赛里斯人采自树叶中的线。② 让那些使分散的达哈人(Dahae)烦恼的国王们,那些控制着红海和被红宝石的光彩映成血红色海面的国王们,或是那些为强悍的萨尔马提亚人打开里海通道的国王们都联合起来;让他们竞争谁敢在多瑙河上行走、谁敢在以其羊毛驰名的赛里斯人那里(不管他们居住在哪个地方)行走。勇敢者获取王位。③ 她也不用梅奥尼亚之针,不用生活于东风之地的赛里斯人采自阳光照射树上的线去绣织衣服。④ 几乎与辛尼加同时的老普林尼也认为赛里斯人是在森林里产羊毛的民族。他在《自然史》中写道: 首先遇到的人被叫做赛里斯人,他们以出产羊毛闻名⑤。这种羊毛生于树叶上,取出,浸之于水,梳之成白色绒毛,然后再由我们的妇女完成纺线和织布这双重工序。靠着如此复杂的劳动,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⑥ 普林尼显然比前人更了解丝绸的制作,他知道赛里斯布制作的两个程序:一是纺线,一是织布。但他还是认为其原料来源于树上的毛。 赛里斯的神秘之丝也引起拉丁诗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常常拿赛里斯人采集树上的毛或树叶来抒发情感。西里乌斯·意大利库斯(Silius Italicus,25-101年)在《布匿战争》中曾这样写道: 旭日的光辉已经照遍塔尔泰斯海(Tartesse)面,冲破黑夜的重重暗影,照,临东国的海岸。晨曦照耀中的赛里斯人前往小树林中去采集枝条上的绒毛。⑦ 赛里斯人居住在东方,眼看着意大利(火山)的灰烬漂白他们长满羊毛的树林。天哪!这真是蔚为奇观!⑧ 斯塔提乌斯(Statius,40-96年)在其《短诗集》(作于90-96年)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赛里斯人贪婪至极,他们把圣树剥摘得如此之少,我对此深表怨恨。⑨ 这些拉丁诗篇的作者只知道赛里斯的特产——“丝”来自神秘的树林,对于它们是否与某种动物有关尚浑然不知。 《埃立特里亚航行记》是1世纪末一位佚名学者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作者对丝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这样写道: 过了这一地区(指今马来西亚东部地区——译者按),就到了最北部地区,大海流止于一个属于[赛里斯国](原文此处有脱字——译者按)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有一座极大的城市,名叫秦尼(Thinai)。那里的棉花、精致亚麻布和被称为赛里加(Serikon)的纺织品经陆路过巴克特里亚(Bactria)运至婆卢噶车(Barygaza,即今之布罗奇),或经恒河而运至利穆里亚(Limuria,在印度南部)。⑩ “被称为赛里加(Serikon)的纺织品”应该就是丝绸。如果不错,那么这段材料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作者已经知道了棉花和丝线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公元100年前后,一些罗马的马其顿商人由陆路来到中国;地理学家托勒密还记录了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人发现了到达中国的海路。166年,一些罗马商人经海路到达中国。随着陆路和海路交通的扩大,罗马人对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相应地,对丝的认识也应该有所进步。包撒尼阿斯(Pausanias)与包鲁克斯(Pollux)的相关记录就反映了这个进步。生活于2世纪马尔库斯·奥理略时代的包撒尼阿斯是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把丝与“赛儿”联系起来的人之一。他在《希腊志》中明确指出丝来自一种被希腊人称为“赛儿”的小动物: 至于赛里斯人制作衣服的丝线,并不取自树皮中,而是另有别的来源。在其国内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Ser),而赛里斯人则以别的名字名之。这种动物约比最大的金甲虫大两倍。其他特点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蜘蛛有八足,它也一样。赛里斯人使用冬夏皆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所吐之物,类似细丝,缠绕于足。赛里斯人一直用黍喂之四年,至第五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虫活不了多久)改用绿芦苇饲养。这是它们最好的食物。它们贪婪地吃着,直至肚子胀破。丝即在其体内。(11) 与他同时代的包鲁克斯也有类似的记录: Bombyces是一种像蜘蛛那样的虫,它们从自己的身上抽出线来。有人说:赛里斯(Seres)也从这类动物中抽集他们的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