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基于二战后丘吉尔政府非殖民化政策的历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兴明,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上海,20006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导致这场转型的因素有:第一,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二,英国国家利益是决策的基础;第三,冷战的新形势促使英国调整其政策;第四,反殖民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潮流;第五,英国的资源和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就丘吉尔个人因素而言,还在于:其一,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其二,丘吉尔在冷战中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丘吉尔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基石。总之,丘吉尔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实际上违心地成为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之一。因此,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51年10月,战后的保守党政府成立,该党领袖丘吉尔第二次出任首相。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按照丘吉尔对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一贯立场,以及在野期间的抗争,他在重新执政之后应当对工党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做重大改变或逆转。但在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下,大英帝国的衰亡已不可挽回,若恪守二战期间的帝国政策,不仅英国的实力无法承受如此重负,而且殖民地的动荡和反殖斗争只会给英国自身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丘吉尔政府基本上认可了艾德礼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对于那些英国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殖民地,丘吉尔政府并不是五条件地听任其自治或独立,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阻碍或延缓了非殖民化的进程。本文将探析丘吉尔战后担任首相期间的非殖民化立场、政策及其在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转型”一词在英文中有两个词的意义与之相近,即transition和transformation,其中“transition”一词的含义为:一种状态、阶段、主题、处境的演化和变化。“transformation”一词的含义为:以下行为、过程或事件的主体或受体:1.改变内涵或结构;2.改变外部形式或面貌;3.改变特性或条件①。我国学者在对社会转型下定义时,一般认为:社会体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社会发展出现了阶段性转变②。根据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转型的词汇学定义,我们认为,英帝国向英联邦的演变过渡,应当定性为转型。

      首先,英帝国与英联邦的性质和内涵发生变化。英帝国是英国作为宗主国对殖民地、自治领等附属地实施殖民统治的政治实体。英国是帝国的唯一统治者和主权拥有者,全权掌控帝国事务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且英国与殖民地、自治领等附属地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宗主—依附关系。英联邦则是由英国与前附属地形成的国家自由组成的国际组织。英联邦虽然由英国君主任名义上的元首,但实际上完全不具备任何国家的性质。英国对其他成员国不再拥有任何形式的统治权或所有权,也不拥有任何决策方面的特权。英国与其他成员国在英联邦内的地位完全平等。

      其次,英帝国与英联邦的形式和特征发生了变化。在名称上,英帝国(British Empire)与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截然不同。在组成形式上,前者是一个帝国形态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后者是一个特殊类别的国际组织。在内部结构上,英帝国由主权国家英国与众多的不享有主权的殖民地、自治领等附属地构成,英联邦由英国等53个享有主权的成员国构成。在功能形态上,前者是英国维系殖民统治的工具,后者是成员国平等协商处理共同关心问题的平台。在英国政府管理事务方面,英帝国事务归殖民部和自治领部管辖,英联邦事务由外交与联邦事务部负责。最后,英帝国的内部联系纽带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英联邦的内部联系纽带则大为弱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经济方面。

      再次,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转型过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英联邦初创阶段(1867~1931):英国政府从美国独立中汲取教训,从1839年《达勒姆报告》开始调整帝国政策,对帝国内的移民型殖民地寻求自治的要求由镇压改为妥协,同意这些殖民地在条件成熟时获得自治权,于是加拿大自治领于1867年获准成立。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等也先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26年,帝国议会通过《贝尔福报告》,对帝国内部关系做重大调整,帝国内宗主国与附属地之间的隶属关系不复存在,承认各自治领与英国地位平等,拥有完整的国家权力。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对此做了法律意义上的确认和完善,标志着英联邦的诞生,但英帝国的主体依然存在。英联邦完善阶段(1947~1970年代):二战导致英国国力和地位的巨大削弱,英国政府改变帝国政策,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压力下,同意非移民型殖民地独立,同时争取这些新独立国家留在英联邦内,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自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独立之后,麦克米伦首相所称的“变革之风”由南亚吹到东南亚,席卷非洲大陆,再扩及太平洋诸岛和加勒比海地区。原英帝国的大部分殖民地都变为英联邦成员国,甚至连与英帝国毫无瓜葛的莫桑比克也申请加入了英联邦。

      二

      二战结束之时,英国又一次成为战胜国。在国内外声望卓著的丘吉尔更是踌躇满志,准备在政坛上再展宏图。对于大英帝国,丘吉尔纳入了其“三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显然,捍卫风雨飘摇的殖民帝国是他的主要使命之一。但是,英国选民并没有给丘吉尔提供这个机会。直到1951年10月,已过古稀之年的丘吉尔才率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然而,与11年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相比,丘吉尔不再感到那么激动和兴奋。10月31日,他在大选后首次向下院发表的演说中,以极为平淡的语气说道:“本月26日夜,我接到国王要我组织政府的御旨。按照上届政府提出的计划,议会于今日,31日开幕。”③此时此刻,丘吉尔心中明白,他所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他在二战中竭力维护的大英帝国,在战后第一次非殖民化浪潮的冲击下已面目全非:南亚各殖民地已获得独立,与之相邻的缅甸更是彻底了结了与英帝国的关系,拒绝按英方的条件加入英联邦;而且,帝国其他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日益高涨,已成势不可挡之势。

      从表面上看,丘吉尔政府似乎要坚持原有的捍卫英帝国和英联邦的政策,改变工党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丘吉尔于1951年11月29日宣布了保守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