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林海(1969-),男,山东平邑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基督教史。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史学史研究

内容提要:

西罗马帝国的最终命运如何?这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近代以来,在帝国是否衰亡的问题上,先后有中断说、连续说、转型说、晚期古代说出现,在过去的几年内,中断说又重新高涨;在衰亡的原因上,则有自然衰败说、偶然说、综合说、地理位置说、自杀论等多因素理论,以及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单主因论等;在蛮族与罗马的关系上,有入侵说、征服说、迁徙说、收留说、融合说等。在蛮族进入罗马产生的影响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分歧;西罗马帝国的命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科发展、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时代发展以及民族观念等都深深伴随着该问题探讨的全过程。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10)04-0083-12

      罗马帝国是西方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其兴衰的历史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代以来,罗马帝国的最终命运,尤其西部的衰亡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魅力至今不减。有学者甚至说:“只要历史研究还存在,罗马帝国的衰落问题就有可能继续争论下去”①。罗马的衰亡是一个大问题,所涉内容也非常多。一般说来,以下几个问题是比较关键的:西罗马帝国是否灭亡了?如果灭亡了,其原因何在?蛮族的到来意味着什么?近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观点也不尽相同。了解这些成果和观点,既有助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也可以从中窥见史学研究的一般特点。本文就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挂一漏万之处,诚请方家批正。

      一、西部帝国有没有衰亡?

      虽然在罗马帝国出现之前关于罗马命运的讨论就已经开始了,但罗马帝国的命运真正成为一个史学论题,是在文艺复兴前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史学研究及撰写方式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亡问题逐渐引起人文主义者的关注,彼得拉克、马基雅维利、布鲁尼等都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关于罗马帝国命运的理论主要有中断说、连续说、转型说、晚期古代说。本世纪初,中断说又呈现出复兴之势。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学术界对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观点正式形成,其中的奠基者和代表是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从1776年起,吉本先后出版了6卷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详细梳理了从180年到1590年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吉本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罗马公民的道德退化,共和制及其精神的泯灭,公民美德的丧失,禁卫军制度等都是危机的要素。“罗马禁卫军的失控的疯狂行为是罗马帝国衰败的最初朕兆和动力。”②军队的蛮族化及蛮族入侵,基督教在帝国内的不断发展,最终使西部帝国遭受灭顶之灾③。罗马人的政权不复存在,古代辉煌的历史中断,历史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作为启蒙运动时期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吉本对西罗马帝国衰亡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西部帝国中断的观点也广为传播,成为一般的范式,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知识界。但吉本并非没有反对者。19世纪后期,他的中断论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在这种情况下,连续说逐渐兴起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主流,其中的代表有德国的道普什和比利时的亨利·皮雷纳(一译皮朗)。

      道普什认为,从考古学等资料来看,罗马帝国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中断,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的据点呈现出连续性。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差距也不很明显,日耳曼人的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从内部和平渗透到罗马社会,保持了原来的传统,经济没有蜕化,货币交换始终存在。加洛林时期在贸易、工业方面均有所发展,并不存在衰退。日耳曼人全面“保存和发展了罗马文化”;“‘西部罗马帝国没有任何骚动地睡着了’”④。“加洛林的发展是活生生的不间断连续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个链条从古代晚期一直延伸到日耳曼的中世纪,没有文化上的中断。”⑤

      皮雷纳认为,罗马帝国后期虽然面临着一系列内外困难,但仍然充满了活力,保持了完整性。“日耳曼入侵既没有毁坏古代世界的地中海的一体性(unity),也没有毁坏那些被视为罗马文化的真正本质特征的东西。”罗马文明的终结出现在8世纪中期,其原因在于“伊斯兰教迅速而意外的向前推进”⑥。在穆斯林的包围下,新兴的加洛林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全面的变化。古典文明结束,中世纪文明开始。“没有伊斯兰教,法兰克帝国有可能永远不会存在,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也将是无法想象的。”⑦皮雷纳的这个理论被称为“皮雷纳命题”,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史学命题之一,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至今未停止⑧。

      连续说与中断说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其一,他们不是从传统的政治,而是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进行分析。在他们看来,日耳曼人虽然夺取了罗马人的政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文明的结束,因为日耳曼人继承了罗马的制度,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深层的社会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不一定随着政权的变化而中断或消失。这种注重社会经济分析的研究是与当时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密切关联的,是新兴的经济社会史分析方法对传统的政治史叙事体例挑战的体现。其二,二者的历史定位点不同。中断说主要关注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重点在古代文明的结束;连续说则主要考虑中世纪是如何产生的。前者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断裂,后者则重点在历史的连续。在吉本看来,蛮族的入侵和基督教胜利全面毁灭了古典文化,使之陷于黑暗愚昧中。对道普什等而言,古典文化在很多方面与中世纪文化之间存在着连续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断裂与连续的模式之外又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即转型理论。196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召开专题研讨会,较早使用“转型”一词,强调这段历史的连续性与发展变化并重的特点⑨。1981年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开始推出“古典遗产的转型”丛书,探讨罗马帝国中后期到中世纪初期地中海世界及周围地区的历史,至今已出版了47卷。转型说的代表是“罗马世界的转型”项目及其成果。1993-1997年,“欧洲科学基金会”发起了庞大的“罗马世界的转型”研究计划,由欧洲各国各专业的150多位学者参与,探讨4-8世纪前后罗马世界的转型问题,共出版了17种专题文集。该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皮雷纳命题的重新思考,尤其关注蛮族的到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