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所设计的政体属于什么性质的政体?一些学者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了孙中山政体思想的独特性,认为孙中山突破了西方政体理论的局限,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政体①。然而,这种政体究竟属于什么类型,学者们语焉不详。本文认为,孙中山的政体思想总体上继承了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传统。西方现代主流的混合政体思想经孟德斯鸠而得以确立,经联邦党人而得以实践,经孙中山而得以识见普通的中国人。孙中山将卢梭的纯粹民主政体与孟德斯鸠的混合政体对接,并吸纳中国传统政体的某些特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混合政体理论。更富原创性的是孙中山提出了实现宪政的三阶段论,尤其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过渡性混合政体理论。 一、政体核心目标:民族强盛 西方现代混合政体的核心目标通常被认为是个人自由,而孙中山的政体目标并非如此。他将自己的政体目标界定为三民主义,然而在民族、民权、民生中,哪个更重要呢?有不少人强调民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基石。其实,不需要过分地解读就可以看出来,孙中山政体的核心目标是民族主义,也就是要实现民族强盛。为了说明它的重要性,孙中山费了一番逻辑转换的功夫,最重要的是在于对“人民”和“自由”的解读。 孙中山的“民”是指一个一个的人,还是指一个有机的整体呢?这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孙中山早年受的是美国式教育,英语中的“people”是个人之和,不是一个有机体,英语教育难以将一个有机体的人民观念输入到他的大脑中。他引用西方人的话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这意味着他将“民”理解为首先是一个个孤立的人,而不是一个有机体,尽管孙中山推崇卢梭的政治哲学,而且也偶尔运用“公意”这个概念。 尽管孙中山对“民”的原始假定是个人主义的,但他对一盘散沙式的人民并不满意,认为其没有力量,做不成大事,主张要用混凝土把孤立的、分散的个人粘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民族“nation”。这样的民族又可分为自然的民族和政治的民族,前者是依靠自然力粘起来的,后者是依靠政治力粘起来的。自然力包括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政治力就是强制力,以及建立在强制力基础上的制度和说服。中华民族是依靠这两种力量粘起来的,而且两种力量所及之民的范围大体相当,也就是民族与国家是同一的,所以中华民族也就是国族。 但是,孙中山认为,中国人虽然有民族事实,但没有民族精神。“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② 过去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民族,现在沦为如此低下的民族,几乎给每一位知识精英带来一种耻辱感,孙中山的这种耻辱感尤为强烈。所以,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其政体的核心目标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实现民族的强盛。这样的政体目标与孟德斯鸠和联邦党人的自由和非暴政目标相去甚远,这是落后民族所特有的目标。西方有代表性的混合政体思想中,大概只有黑格尔的君主混合制体现了这种目标。 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没有抛弃西方政体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如自由、平等、博爱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新的解释,要将它们解释得让中国人能够接受。 就自由来说,孙中山敏感地看到了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由的态度,“不自由,勿宁死”在西方有很大的感召力,但不能打动普通的中国人。孙中山承认自由对于人来说是顶重要的东西,但重要的东西并不等于可贵,可贵的东西取决于其得来的难度。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政府对人民长期实行宽和政治,人民享有很多的自由。“由于中国自秦朝专制直接对于人民‘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遂至促亡,以后历朝政治,大都对于人民取宽大态度,人民纳了粮之外几乎与官吏没有关系。”③ 欧洲则相反,它的专制,却具体地专制到人民,时间复长,方法日密。“那专制的进步,实在比中国厉害得多。所以欧洲人在二百年以前,受那种极残酷专制的痛苦,好像现在中国人民受贫穷的痛苦是一样。人民受久了那样残酷的专制,深感不自由的痛苦,所以他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奋斗去争自由,解除那种痛苦;一听道(疑似有误,本文作者注)有人说自由,便很欢迎。”④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自由,而且先祖也认识到了自由的可贵。“至于中国的学生,而竟忘却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个先民的自由歌,却是大可怪的事!由这个自由歌看焉,便知中国自古以来,虽无自由之名,而确有自由之实,且极其充分,不必再去多求了。”⑤ 也许有些人认为孙中山的自由概念有点古怪,其实他用的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标准概念,它与哈耶克的自由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哈耶克认为,自由就是免于他人强制的状态⑥。孙中山显然也是持这种概念,因为他谈起欧洲人不自由时,说到政府对人民的私人事务进行具体的管制,用“帝力于我何有哉”来描述中国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显然也是免于政府强制(帝力)的自由。 自由与空气不一样的是,空气多了不存在问题,而自由多了则存在问题,那就是一盘散沙,陷于混乱与贫穷之中,也就是某些契约论学者所说的天然自由会诱致的状态。因此,自由不是绝对好的东西,它是与秩序相冲突的东西。正如罗素所说:“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也像科学与宗教一样,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不安的妥协状态。”⑦ 而这两者都是人类所需,双方都取一点,不能将一方取得过多。孙中山说,政治里头有两个力量,一个是自由的力量,一个是维持秩序的力量,政治学中有这两个力量,好比物理学中有离心力和向心力一样。自由太过分了,就成了无政府状态;束缚太过分了,就成了专制状态。他认为要在自由与专制之间维持平衡,不要走极端,就像离心力与向心力保持平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