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61;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5-0075-07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存在过一种重要的民间通信形式——民信局。关于这一组织的研究目前尚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在相关的研究中,基本上都视侨批局为民信局的一种特殊形式,要在正文或注释中对两者的关系作出说明。①目前所出版的关于民信业研究的唯一专著《民信局发展史——中国的民间通讯事业》,虽然名为“民信局发展史”,但在每一章中都要专门列出侨批局一节加以论述。有的文章则把民信局划入侨批局的范畴。如侨批业“包括解放前称之的银信局、民信局、华侨批信局、批信局、批局、信局、侨批局、侨信局、汇兑信局、汇兑庄、汇兑局、批馆等”。②其他文章中相似问题同样存在,兹不一一累述。这些混乱的称呼法,难免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民信局和侨批局实际上是同一种服务组织。故笔者不揣浅陋,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拟对两者进行区分。 一、关于民信局和侨批局的名称。 关于“民信局”这个名称,并非当时这个行业的自称,它们自称“信局”,“高悬市招曰某某信局或某某轮船信局”。③如在天津,“天津市内的民局,几乎有十五、六所,冠以各自的家号,挂着写有某某信局的招牌”。④这在留存下来的实寄封上可以得到证实。在实寄封上,有“老公利信局”、“三盛信局”、“全泰盛信局”、“张廷信局”、“广泰信局”、“全泰盛轮船局”、“全泰盛旱道徽州局”等等名号。⑤之所以出现“民信局”或“民局”的名称,是近代官办邮政出现后,人们为了把民间信局和邮政官局区分开而使用的名称。“民(间)信局”是作为与“送信官局”相对应的词而出现的。如“闰五月总理衙门拟就通商各口岸设立送信官局”以及“遂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首先设立送信官局”等。⑥ 关于侨批局的名称,来源于闽南语,因为“信”在闽南方言中与“批”同音,“侨批局”是华侨及侨属侨眷对它们的称呼。除了称之为“侨批局”外,还有“批信局”、“批局”、“银信局”、“批馆”等不同名称。但从事于这个行业的组织多自称“批馆”、“信局”。如1871年开办的郑顺荣批馆,⑦1877年开办的黄日兴信局,⑧1880年开办的天一信局。⑨这或许是后来的研究者把侨批局纳入民信局的范畴,把侨批局作为民信局的一种形式的原因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官办邮政在统一全国邮政的过程中,由于侨批局所具有的特殊性,“惟闽粤一带的侨批局,因与华侨属乡谊关系,寄信汇款可以不写地址、甚至不写姓名,都能安全送交侨眷,邮局无法代替”,⑩有允许它继续存在的必要,于是以国家法令的方式对二者进行了严格的区分。1933年12月8日,在发布的通令中规定:“为便于区别起见,就民局业务性质分别办理:(1)专营国内普通信件者,定名为民信局,不准兼收批信。(2)专营国外侨民银信,及收寄侨民家属回批者,定名为批信局,不准收寄普通信件。”(11)这是就两者的业务范围和性质作出的划分,以此作为是否应对其取缔的依据。所以,把侨批局亦称之为“民信局”是在1933年之前未对二者进行区分时包括官方在内对它的通用名称。在此之后,官方称之为“批信局”,而华侨、侨眷一直称之为“侨批局”等名称。 二、两者在起源上存在较大差异。 民信局最初是作为国内民用通信服务组织而出现的,主要为商业服务。关于民信局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对信息沟通的强烈需求而出现的。“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明清时期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都大大加强了”,(12)这使民信局的出现成为可能。关于产生的时间,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在明永乐年间(1402-1425年)。比较明确的记载来自于1921年交通部邮政总局在本年度《邮政事务总论》开首的《置邮溯源》中,“惟民间所用之邮递方法与官立之驿站迥不相同,民间邮递之法,有明永乐以前似未尝有也”。(13)可以看出,民信局产生于明永乐说是比较笼统的说法。鸦片战争后,“处于当时技术水平的晚清中国经济,以商业的高度发展为其特点。货物和商人在全国广泛地流动”,(14)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愈益明显,“于是民信局亦因商业的扩张,如雨后春笋,先则争设于沿江、沿海及重要城镇,继之逐渐推广至内地及边疆”,(15)“其寄信之路,逐渐分布遍于中国各境,直如网罟之缠连”,(16)形成了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和较为发达地区的通信网。(17) 关于侨批局的产生,则是与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到海外谋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信局是专为出国华侨与国内闽粤一带‘侨乡’之间办理通信、汇款的特种民信局。”(18)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历史上就有到东南亚一带谋生的传统,“15世纪出现的历史性大规模的东南亚移民,除清朝实行海禁政策时期外,一直不断增加”。(19)近代以后,到海外谋生的人越来越多。这批庞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有与国内亲人进行信款沟通的强烈要求。虽然如此,但当时中国的驿站只为政府服务,列强在华设立的“客邮”,也不为侨民服务,而新式邮政设立的时间较晚。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移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也限制了他们。由于文化水平、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移民不知如何汇寄款项,而侨批局正适应了这种需要,在各方面为海外移民的信款寄递提供方便的服务。设在南洋一带之信局,对于新到侨民,即招徕在店,将其本人及在国内之家属姓名、住址、职业等项,详细登记,并予编号,同时,备具副本,送交设在厦门、汕头等地之联号存查。日后此侨民如有款项汇回国内,仅需于其信件上书明编号及其家属姓名,寄到厦、汕联号时,即可查明地址,连同款项,派人送达,并当面取得回信,以为收据(名曰回批)。如收款人不谙文字,信局之投送人员,亦可代为书写,随手带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