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保荐,14日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任命被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市)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巡洋、长江联合舰队统制萨镇冰所带之水陆各军,亦得会同调遣。并命其力顾大局,不要推辞。但袁世凯并未立即出山,于是出现了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此事关系到袁世凯是否愿意出山和是否提出重大政见等问题,似有讨论清楚的必要。 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最初出自何人,笔者没有查考,见到较早持此说的学者为李剑农和陶菊隐两位先生。李先生写道:“徐世昌见他不出,便微服出京亲往劝驾。及清廷再三催促,袁便以徐世昌和奕劻为介,提出六个重要的条件来,非清廷悉行允诺,决不出山。其条件如下: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载沣不接受,他总不出山。”“直到九月初六日——那时湖南、陕西、九江,已响应革命军,载沣更慌乱了——才下谕授袁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以冯国璋统第一军,段祺瑞统第二军,召荫昌回京。这就是表示接受他六条件中的第五项,算是载沣对袁第二步的降服。但是对于其他的条件,尚无表示,袁世凯也尚未出山。恰好在授袁为钦差大臣的一天,资政院的立宪党人提出四条上奏案来:一、取消亲贵内阁。二、宪法须由人民代表协赞。三、赦免国事犯。四、即开国会。本案由院可决后,即行上奏。这好像是立宪党和袁世凯合演的双簧戏。”① 在陶先生的笔下,此事变得更具体而活灵活现了:“他(指奕劻)明明知道是袁的授意叫他出面来保荐的,现在目的达到了,为什么又是要装腔作势地不肯受命呢?因此,他叫徐世昌于十月二十日(八月二十九日)秘密到彰德去摸袁的底子。徐到彰德与袁进行了一度密谈,就很快地跑回北京来,装做很生气的样子回报奕劻说:‘真是不成话,他还提出了一些就职的条件……’奕劻问他提出那〔哪〕些条件时,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说出来。直到盘问得紧,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如下的六个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物;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饷糈的充分供给。这是袁、徐串通一气地演出来的一幕双簧戏。”② 两位先生说法相同的地方是徐世昌前往彰德和袁世凯所提出山六个条件,区别在于李先生说是徐世昌主动赴彰德,但未指明时间,陶先生则说徐世昌赴彰德是奉奕劻之命,时间在10月20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此后,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几乎成为近代史学界的“共识”。 笔者开始研究袁世凯时也曾相信此说,后来逐渐产生怀疑,现在更觉难以成立。兹将拙见略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第一,袁世凯被任命湖广总督之后即提出出山条件,既非同徐世昌密商,亦非论者所说的六个条件。 10月14日载沣拟好任命袁世凯的上谕后,召见了度支部大臣载泽。旋载泽出来向奕劻宣告载沣之命曰:“‘使朝臣中与项城(指袁世凯)习者赍诏前往,促之速来,善为我辞焉,勿介意于旧事也。’遂令阮忠枢往彰德。”③ 当天,内阁参议阮忠枢抵达彰德,将上谕和奕劻的亲笔信交给袁世凯,传达了载沣要其“速来”、“勿介意于旧事”的意思。同来者还有内阁统计局局长杨度。其时王锡彤正在袁府,他与杨度均劝袁世凯不要应命,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亦然。袁世凯不悦,说:“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④ 10月16日,袁世凯上谢恩折说:“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⑤表示不能马上受命,病好即可出山。在致奕劻和徐世昌函中亦有同样的表示,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因为他的身体颇为健康。 其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他在16日致奕劻函中写道:“病中昏瞀,不能尽言,余属阮(忠枢)参议详达。所在应行筹办各事,另具函牍,呈候训示祗遵。”⑥17日在复徐世昌函中写道:“承荐王总兵汝贤等四员,均系可用之才,弟所素知,惟暂尚无事可办,拟俟各节议妥定去,再电招来此,以副雅意。”⑦两函所说“应行筹办各事”和“拟俟各节议妥定去”何所指呢?18日他在复直隶提法使张镇芳函中写得很清楚,这就是他“开具”的、让阮忠枢回京面呈奕劻的“节略八条”,即其出山条件。该函写道:“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承泽(指奕劻)手书交斗瞻(阮忠枢字)送彰,传述当扆(指载沣)语,意极恳挚。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之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并请军谘府、陆军部不可绳经文法,遥为牵制等语。此项节略已交斗瞻带京,面呈承泽。如各事照办,兄自当力疾一行。前夕午楼(荫昌字)过彰晤谈,兴致颇为踊跃,北路去军皆由伊统辖,兄仅有会同调遣之权,恐多推诿;鄂军全变,各路援军极少,非自成一军,不足济事。”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