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后中小学修身教科书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亚玲,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时期,中小学校设置了修身科,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修身教科书成为研究修身科的第一手资料。以辛亥革命为分水岭,修身教科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框架体系由简单、零乱到系统化,核心内容由传统的伦理道德转变为现代的国民、国家思想,明显改变了清末重说教、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状况。修身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是20世纪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迁的缩影,也是传播近代道德、公民观念的价值载体。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修身科是在20世纪之初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起步时期,中小学校开设的一门社会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它于1902年酝酿设置,到1923年被“公民科”取代,存在21年,其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都在修身科中得到相应的反映。近年来,修身科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课程和教科书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①。但把它放到其存在的辛亥革命社会背景下研究还不多见。

      一 修身科的创设及辛亥革命前的修身教科书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全面近代化改革开始于清末新政之初,1902年5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但未真正实行。1904年1月,再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正式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国近代化的教育体制完全确立。

      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即所谓实科)必需翻译、使用外国教材不同,国文、修身、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材,大都要借鉴东西方国家的模式,依据本国实际自己编写。以“修身”命名,顾名思义,是来源于儒家经典的修齐治平的传统理念。它的本意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故前后两个《学堂章程》都明定修身科居于各科之首,“壬寅学制”还规定了相当高的教学时数: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每周8至12小时,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每周2至4小时(注:每周12日)。“癸卯学制”做了减少,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每周2小时,中学堂、师范学堂每周1小时。

      各级学堂修身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按“癸卯学制”规定,修身科“要义在随时约束以和平之规矩,不令过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懿行,动其欣慕效法之念,养成儿童德性,使之不流于匪僻,不习于放纵。尤须趁幼年时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爱众亲仁、恕以及物之旨。此时具有爱同类之知识,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家之根基”②。初等小学堂要“摘讲朱子《小学》,刘忠介《人谱》,各种养蒙图说,读有益风化之极短古诗歌”③。高等小学堂“讲“四书”之要义,以朱注为主,以切于身心日用为要。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④。中学堂“修身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所讲修身之要义,一在坚其敦尚伦常之心,一在鼓其奋发有为之气,尤当示以一身与家族、朋类、国家、世界之关系,务须勉以实践身行,不可言行不符”⑤。总之,两个“学制”规定中小学修身科的主体内容,都是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为根本,值得注意的是,“癸卯学制”提出了培养爱同类、爱国家的情感,在中学阶段注意学习个人与家族、朋类、国家、世界之关系。

      教科书在20世纪初属于新鲜事物,制度内有影响、有实力的人士颇为在意扶植。张之洞就慎重表示,教科书的编写,“此教育根基,关系极重,着手极难,非亲往日本以目击为考定不可,似非专恃购来图书所能模仿”⑥。修身教科书的编者都是当时学有专长、具有进步思想、有影响的人物。商务印书馆1905-1908年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修身课本的初小十册由张元济编,高小四册由高梦旦编,中学五册由蔡元培编。这个阵容可见他们对修身课本的重视”⑦。陆费逵、范源濂亲自编写中华书局出版的修身教科书。

      清末教科书基本实行审定制,民间自行组织编辑,报学部审定后出版发行。但是,初时的修身教科书,受两个“学制”规定的方针限制,以三纲五常为经、以修齐治平为纬,以传授传统伦理道德为主,“作为课本,还不能对它作明目张胆的反叛,只能在旧瓶里适当换些新酒而已”⑧。但教科书中一般不再使用“三纲五常”等词语。

      由于改良派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宣传,如梁启超所说:“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⑨由于立宪运动的高涨、预备立宪的实施,及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播,修身教科书适应时代的潮流吸收新内容。编纂者在遵守审定制的前提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不同出版机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

      由蔡元培编纂、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代表了辛亥革命前修身教科书的最高水准,署名蔡振或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该书五册,分为上下二篇,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蔡元培称:“本书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⑩他还指出:“修己之道,体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废”,“康强其身为第一义”(11)。又指出:“凡有权利,则必有与之相当之义务。而有义务,则亦必有与之相当之权利。二者相因,不可偏废……人之权利,本无等差,以其大纲言之,如生活之权利、职业之权利、财产之权利、思想之权利,非人人所同有乎?”(12)针对国民的义务,他指出:“爱国心者,本起于人民与国土相关之感情,而又为组织国家最要之原质,足以挽将衰之国运,而使之隆盛,实国民最大之义务,而不可不三致意者焉。”(13)该书融合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水平。

      二 辛亥革命后修身教科书的格局

      辛亥革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国人由皇帝的子民变为共和国国民,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享有国民的权利与义务。然而,国人对于做共和国国民的思想准备十分不足。因此,中小学修身教科书成为国民品德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1.教科书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

      1912年1月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14)。于是,各出版社按规定组织编写新的教科书,书名即具有共和国色彩,如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修身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