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晓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62。 何顺进,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新视野

内容提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随后举国响应,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是一件终结了君主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历史的划时代事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终结过去,更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象征,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辛亥革命在开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现代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是: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共同开创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和平为主、战争为辅的运动进程体现了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新政权通过法律法令推进社会变革,采纳了现代政治的全新手段;各方代表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决定终结皇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其间各方势力均有所坚持,也有所妥协,遵守了现代政治的规则与通例。辛亥革命以此种方式降下帷幕,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之先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1)02-0014-0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随后的短短两个月内,举国响应,13省先后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晚,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绵延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结束。辛亥革命是一件终结了君主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历史的划时代事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终结过去,更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象征,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现代化的内涵极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但就其在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中的作用而言,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无疑是首要的。以此为视角,考察当时各方政治势力、党派团体及精英人物为解决中国紧迫的现实问题而采取的政治手段、运作方式,我们更能深入地感悟和解读辛亥革命对于推进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现代化的伟大意义。

      一、立宪派与革命派:开创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

      随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一步步加深,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摆脱困局,许多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从而衍生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两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并且各自汇聚了那个时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社会精英群体。辛亥革命时期,立宪派呼吁改革,革命派力行革命,双方都自觉运用现代政党的运作方式,积极推进自己政治目标的实现。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他们借鉴西方现代政治运动的方式,组建同盟会等革命政党组织,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这里就不重复了。

      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相比,立宪派渊源更深。19世纪60年代以降,清政府为化解自身统治的危机,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此一脉相承,以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上层人士张謇、赵凤昌、汤寿潜、郑孝胥、杨度、汤化龙、蒲殿俊等人为代表的立宪派,主张清政府仿效英国或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将君主专制国家变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他们比较中外形势,看到列强都实行了宪政制度,而中国不仅经济上落后,军事实力不如人,而且政治上顽固坚持专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因此,面临与外强的较量,丧权失地,已成“未亡将亡之国”。鉴于这种情况,他们开出救世药方“是则必须明定宪法,上下相维,以吾通国之财之力结合为一,以御外侮”。[1]

      他们早期活动的重点是策动地方和中央权要赞成立宪,为立宪派争取合法的政治地位。张謇的君主立宪思想在日本考察期间逐步形成,1903年回国后,就不断与两江总督魏光焘、湖广总督张之洞讨论立宪问题,游说他们奏请立宪,并先后组织编辑了《日本宪法义解》、《日本宪法史》等宣传立宪著作。“此书入览后,孝钦太后于召见枢臣时谕曰:‘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2]到1905年8月,全国八位总督中就有滇、粤、江、鄂、直五位奏请立宪。1905年12月,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发布了“预备仿行宪政”上谕。至此,立宪成为晚清政府的国策,各种立宪团体纷纷成立,郑孝胥、张謇、汤寿潜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杨度在日本东京创办宪政公会、梁启超组建政闻社等。他们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宪政讲习所,普及宪政知识等宪政活动为清政府的立宪摇旗呐喊,成为清政府官方立宪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立宪派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认为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混乱破坏,如果列强干涉,在当时的形势下还有亡国的危险。此外,立宪派在救亡图存、追求民主、实行宪政等等方面,与革命派并无二致。以各省咨议局为代表,立宪派实力遍布全国,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合法地位,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辛亥革命之前的思想启蒙工作,事实上大部分都是由立宪派完成的。

      立宪派懂得,单纯依赖政府,立宪不可能取得大成,必须立足于国民自身。而两千多年专制制度下的生活,使国民缺少宪政知识和参政能力,成为政府阻挠立宪运动深入发展的借口。为此,他们将启迪民智作为最为迫切的工作来做,先后创办了《东方杂志》、《新民丛报》、《国民公报》、《大公报》、《宪政日报》等报刊杂志,为立宪摇旗呐喊。经过他们的努力,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宪政的内容、目的、方法,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得到迅速普及,民主政治等术语成为当时的时髦语,人民改革政治、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政治热情高涨。

      正因为立宪派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所以在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人员组成中,除了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等革命党人外,其他如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等多为立宪派出身。这种格局,已初步具有西方政党政治的雏形。而且,他们各自代表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以后中国政局的发展。

      二、和平为主与战争为辅:进行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到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养心殿宣告清帝退位,其间不过短短126天。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感言:“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纵观辛亥革命,除了武昌城的枪声,战争并未席卷全国,其他行省多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而成为民国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快速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