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2-0068-09 晚清京剧日趋繁荣,但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乐师及后台人员也是男性。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至民初红极一时,受捧程度超过男角。近年虽有论著注意及此①,但其社会与文化蕴涵仍待研究。坤角扮演的角色绝大多数是旦,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京剧生、旦地位的变化。有论著认为,晚清老生走红是内忧外患呼唤男性雄风的产物,而进入民国后,随着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体现阳刚之美的英雄形象已退居次要,在与“殖民现代性”的调适中,产生了不同性别形象的需要,旦角因之兴盛[1](P54)。这种阐释不无道理,却局限于政治环境而论。其实,坤角走红,既是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也是剖析旦角盛行的重要参照。坤角走红与旦角胜场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社会文化蕴涵多有相同或相似。探讨京剧坤角走红现象或可有助于认识清末到民国生、旦地位的转换。 坤角由禁而盛 清朝皇帝对戏曲的喜好不一。清乾隆帝恢复了女优承应之例,南巡时又带回了江南昆班。清嘉庆帝则禁止官员蓄养优伶,京师内城演戏的禁令也时有发布。虽然京师内城戏馆日渐增多,八旗子弟征逐歌场,但清嘉道以后,女伶大体从京城民间舞台上消失了。19世纪末年,北京一度出现坤班。齐如山说:“西城口袋底胡同,从前有两个坤班,原先即名女班,也常演堂会。鄙人曾看过几次,也还不错。光绪庚子后就散了,各脚有许多往天津谋生。……于是女脚在上海、天津就膨胀起来。民国初年,坤班来京,其势也汹汹。”[2](P96)清末,京师禁止坤班,刺激了津、沪坤班迅速扩展。晚清上海的青楼女子为抬高身价、招揽顾客而兼习曲艺,一些戏班也聘用女伶以招揽观众,有的地方戏已有专门女班。至清光绪中期,上海的女伶京班接踵产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现了第一家京剧坤班戏园——美仙茶园。随后,又出现了迎仙、美凤、群仙、女丹桂、宝来、大贵、如意、大富贵、居之安、四美园等坤班戏园。上海女伶多来自苏、皖,以至清末有人感慨:“广陵一片繁华土,不重生男重生女。碧玉何妨出小家,黄金大半销歌舞。”[3](P738)天津作为北方最大商埠,娱乐业情形类似上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来自青楼的天津梆子艺人已经为数不少,带动了一些贫家女子到戏班学戏。与上海梨园反对训练女伶不同,天津的男伶更愿意培训坤角,女伶数量增长迅速,“天津自庚子后,女优盛行,女子之学歌唱者,日多一日……且有无女角不能成班之势”[4](P171)。清末,天津的京剧坤班有陈家坤班、宝来坤班等。清光、宣之际,津、沪的京剧坤班纷纷到北京、东北演出,受到观众欢迎。 清咸丰年间,上海的广东戏班和花鼓戏班已出现男女合演,清政府曾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清光绪年间,上海的广东戏班也一再出现了男女合演,有的京戏班援例实行,屡禁不止。清光绪末,公共租界的丹凤茶园援东西方各国男女合演之例,呈请当局开禁,得到允准。但仅男女合班而不合串,每剧仍是男女分开,绝不配入同一场戏。随后,各戏园联名再请放宽,得到批准后,“乃大张旗鼓,男女演员并入一戏登台,法租界凤舞台亦然”[5]。竹枝词云:“巾帼须眉两样材,优伶男女本分开。首先出演雌雄挡,法界应推共舞台。”[6](P285)清宣统年间,上海的一些戏园(如丹凤茶园)仍以“男女两班一齐登台”作为招揽观众的广告词。清末,天津女伶多,开放程度不亚于上海,甚至有人认为男女合演源于天津:“嗣以女伶繁衍盛行于津沽,始有男女合演之作俑。今之关外三省及燕京等处之有男女合演者,莫不由津沽输入之文明耳。是以名伶之产者,燕京为佳,女伶之产者,津沽为多。”[7] 清末的京城之外,坤角演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京师一隅,坤角仍被禁止登台。辛亥革命之际,京城市面萧条,京剧武生演员俞振庭为扩展生意,大胆地从津、沪约聘女伶入京同台演戏。此时,政府对文化娱乐业的控制相对放松,也不再明禁女角演出。1912年5月22日,俞振庭的双庆班在广和楼演出的《红梅阁》、《杀狗》、《打杠子》、《失街亭》等均实行了男女合演。北京观众“耳目一新,趋之若慕羶之蚁,嗣移文明,生涯益盛,各园闻风兴起,群作业务上之竞争。……嗣后来者益多,坤伶魔力遂弥漫于社会,此老名伶王瑶卿所以有阴盛阳衰之叹也”[8]。外地女伶挤身京城舞台,对梨园的利益和观念产生了冲击。由于梨园担心“阴盛阳衰”,加之有些人观念守旧,京剧界出现了反对男女合演的声音。在此压力下,1912年11月,民国政府内务、教育两部下文禁止男女同台演戏,自1913年始实行。男女合演遭到禁止,女伶只得另组坤班。北京政府又于1912年底公布了《管理排演女戏规则》,规定女子出嫁后尚欲继续演戏者,须有该夫主之同意;教演戏曲,均需用妇女为教师。须用男教师时,须择年长老成者报厅候核。 各地限制坤角的办法不一。继北京之后,上海华界、英租界也禁止男女合演,而法租界不禁。淞沪警察厅还在剧场设立警官监视处,取缔女子登台,并注意台上台下“有碍风化”之举。汉口的丹桂戏园出现男女合演之后,由省议会通过了禁止提案,至1915年湖北都督段芝贵仍据此明令禁止[9]。但事实上,京、沪等地的较小场合(如堂会)并未禁止男女合演。1918年,上海“大世界”新开“乾坤大剧场”也是男女合演。至于其他城镇乡村,此类情形更是不一而足。从官方规定来看,直到“五四”之后,尤其是“民国十五年左右,男女合演才复出现。然此时政府亦未发布准予男女合演之明文规定。男女合演之禁的重开,是在民国十九年一月”[10](P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