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1-0086-12 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北京白云观,乃京师“道院之冠”①,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在全国道教界颇具影响。晚清时节,这里是京师的一个好去处,尤其是在正月。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白云观,亦初一日开庙,至初八日祭星日,游人始盛,十八、九两日为燕九节,游人最多之期,庙西垣外有走马场,半月之间,逐日比赛。”②可以说整个正月,白云观都是肩摩毂击,热闹非凡。本文拟据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存史料,揭示京师白云观及高道士与清代宫廷的密切关系以及与俄国、日本间谍的交接往还,以求引申晚清政治史、宗教历史之研究。 一、高道士其人 同光时期,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高仁峒,乃是近代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坊间对其人了解并不深入,即使道教界的专家,对于这样一位人物的了解,亦不甚明晰。譬如,中国道教协会网“道教人物”栏目,对高仁峒介绍比较详细。其文称: 高仁峒(1842-1907),门派二十代传戒律师。法名明峒,字云溪,号寿山子世居任城(今属山东)。年十六父母弃世。出家云蒙山,皈依李真人门下。居五载,辞师云游访道,曾三上崂山。同治庚午(1870),来京受戒于张园璇门下。后从传戒于关东、陕西等省。光绪二年(1876),还京居于西山圣米石塘山。三年(1877)移居白云观。同年推任白云观监院。时年37岁。后继任方丈,维持观务,经营有方,百废俱兴。又轻财乐施,性喜交游。大夫卿相,车马相访。一时名盛。八年(1882),开坛演戒百日,求戒者四百余人。著有《云水集》。③ 上述介绍,对于高仁峒之家境及出家时间等细节的记述,颇有失误;对高氏生年的推算,亦值得商榷。据高仁峒在自己所作《云水集》中宣称: 予姓高氏,实生于济宁。十五丧父,已厌尘情;又历四载,益叹浮生,行年十九,遂访赤松。辞我老母,别我弟兄,掉头东去,半夜揣行;如人接引,直上云梦,吴师座下,得接宗风。④ 据此可知,道教网人物介绍,称其年十六父母弃世之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而且,关于高仁峒之生平,在其《云水集》所载京官李端遇序言中,有若干细节描述,亦颇能补充这位道士的传奇经历。李氏谓: 闻尝综举云溪始末,行年二十出家,及今垂三十年。其间餐露煮石,朝风弄月,方外生涯慕道者,往事称述。顾余以为,未足尽云溪者。云溪固孝友中人也。夫求仙必视所居,而观人必要求大孝友者。入世可以希圣,即出世可以成仙者也。于何信之?于云溪处其母、弟信之。方高母在堂也,白发倚阁,思子常切。云溪既受师戒,不能云其灭亲,云水游方,尝省其母。母死,千里奔丧,出资营窀穸,尽丧尽礼。既葬而后,去求仙之道,实已厚培其本也。尝自道,所得虽练师羽客,非入云溪之室者,不能窥云溪之言之奥。门外人强作解事,转类病夫之谚语矣。则谓余于是集,乃终未能赞词也可。光绪十二年岁在丙戌,八月既望,青渠散人李端遇书于宣武城内之寓庐。⑤ 上文作者李端遇,字小岩,号青渠散人,山东安丘人。同治二年进士,留京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后升任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太仆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兼钱法堂事务。李氏数次出任考官。庚子五月二十一日,京师义和团波涛汹涌,慈禧命李端遇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一起,充当京师团练大臣。在清廷颁布宣战诏书后,李氏曾奉慈禧之命统带义和团,会五城稽查,参与京城防守事宜。七月初六日,又奉命兼署吏部右侍郎。⑥天津陷落后,李端遇等急奏,“天津失守,系倭人装扮拳民,夜赚城门,京城重地,不可不予为防备。”⑦事变结束,李端遇颇有些郁郁不得志,次年去世。⑧ 李氏与高仁峒皆为山东老乡,故交往密切,尤其是在庚子年义和团运动中,俩人均与义和团民为伍,可谓志同道合。李氏序言强调,高仁峒乃“孝友中人”,谓其“入世可以希圣,即出世可以成仙者也”。 李氏序言所署时间为“光绪十二年岁在丙戌”,而坊间有关高云峒《云水集》出版时间,封面署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高守鹤刊本”,二者相差一年。应以李氏序言为准确。 再,哈佛燕京所藏此书,颇有来历。封面有晚清道士王乐山墨笔题词。文曰: 余与高云溪系属同参。知道容易行道难。道道本来道,一道生万道,万道归一道,如是不二道。游戏僧同参王乐山存阅。⑨ 此外,高仁峒之宗教观亦应予以注意。据《印光法师文钞》称: 兹有京都白云观方丈,护法道友,仁峒高公,禀柱下之真传,作玄门之领袖,踞白云之丈室,为黄冠之依归,欲参普门,故朝第一名山,广结众缘,因设千僧大斋,又以心期宏道,志在利人,敦请山僧,升坐说法,欲使大众咸知,教虽有三,道本无二。⑩ 据此可知,高仁峒是主张儒、道、佛“三教由来共根源,根源起处莫颟顸”的。总而言之,高仁峒的确是近代道教的一个重要人物。以上引述,大多是宗教界人士对高氏之较高评价。他们重视高仁峒以白云观为依托,兴办慈善及传教事业,弘扬道教教义,扩大白云观在京师乃至全国的影响。的确,据日档记载,高仁峒住持京师白云观期间,对上海、东北等地之道教均有不少支持。 此外,在坊间野史笔记及外国档案等史料中,对高仁峒亦有记载。对于此种史料,亦不应忽视。特别是高仁峒对政治的热衷,与寻常道士大有不同。据参加《清史稿》编撰,且熟悉晚清掌故的金梁曾回忆称: 高老道,白云观主持也,与李莲英有连,能通声气,奔走者争集其门。高讲修炼,谓有点金术,问其秘,终不言。或曰,此能富贵人,不较点金胜耶?高尝进金丹,时自诩曰:李总管献何首乌,其功不小,然亦金丹力,故太后老而不衰,能驻颜且健步也。高每入城,必寓万福居,特为留静室。万福居,饭馆也。以此得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