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少卿(1933-),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李良玉(1951-),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10)04-0033-10

      一、起步阶段(1949-1986年)

      重视社会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1949年以前,学者们在社会史研究方面就程度不同地有过相当不错的理念和著作。吕思勉、顾颉刚等人曾在自己的研究中涉及到社会史的内容。1948年,吴晗、费孝通等人组织过一个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的讨论班,历时半年,中心内容是在中国传统结构中皇权与绅权怎样合作和冲突,它们的性质如何,又如何演变,旨在运用功能学派的方法,通过分析权力结构来认识传统社会。198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曾把他们当年结集出版的论文作为社会史丛书予以再版。[1]据冯尔康等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所载书目,1911年至1949年,国内学者共出中国社会史书籍114种,1949年至1966年共出58种。不过,这些著作绝大多数属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的范围。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在从政治史角度研究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的过程中,不少学者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民间秘密结社尤其是天地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天地会研究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先河,也为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普遍兴起,奠定了相当基础。

      20世纪30年代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会党问题的著作,例如荷兰人施列格的《天地会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日本人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陶成章的《教会源流考》[2]等,今天看来,他们对秘密结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并作了初步分析,但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究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第一,发现并出版了一批秘密会党的内部文件,例如1934年发现的广西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1936年首版的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新版本为岳麓书社1986年版),1937年发表的《守天阁天地会文件》[3]以及辑集记述天地会的历史、组织、规条、口号等内容的《海底》,[4]这些史料为展开对会党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二,罗尔纲、萧一山、周贻白、王重民等学者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罗尔纲,他的主要贡献是在1943年整理出版了《天地会文献录》(正中书局1943年版)一书。几十年后,人们评价道,“本书之编刊,对于保存天地会文献,促进天地会研究,其功实不可泯”。[5]此外,他在有关论文中,结合清朝刑法的制定和人口增加与土地兼并问题阐述天地会的起源,富有启发性。但会党问题研究真正取得重大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在1950年至1976年期间,出版的资料主要有《天地会诗歌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小刀会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金钱会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南通军山农民起义资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等。发表的专著主要有《太平天国前后广西的反清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版)、《苏松太会党起义》(云庐丛刊之八,1959年刊印)、《上海小刀会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大陆学者就会党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参加讨论的有荣孟源、俞澄寰、郭毅生、戴逸、魏建猷、袁定中、邵循正、陈守实等人。争论问题主要集中在会党的成分、会党的性质两个方面,讨论中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见解,例如荣孟源、魏建猷、邵循正对天地会成分和性质的分析,陈守实对明末遗老创立天地会的传统观点的批判,都有相当的意义。不久中国发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政治动乱,学术研究被迫中断。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会党史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果。这表现在:第一,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关于秘密社会的史料,例如《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自立会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版)、《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编辑出版的《天地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天地会资料书,全书共计7册,约240余万字。上述资料为中外学者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带有基础工程性质。第二,形成了一支学术队伍。1984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会党史讨论会”,这次会议讨论了会党的起源、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会后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会党研究的专题论文集。这次会议还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会党史研究会。1988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会党史讨论会”,会议讨论了会党的阶级结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民国时期的帮会以及会党与其他民间结社的关系问题。20世纪从70年代末以来,一批富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开始出现。第三,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文、专著和工具书,例如魏建猷主编的《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对1983年以前发表的约700篇论文和70余种专著(包括资料)逐一作了提要说明,很有实用价值。这个时期学术界掀起了学术争鸣,许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时候提出来的问题,在这一时期进行了讨论。有时候,学者们围绕一些观点针锋相对,互不退让,达到了非常热烈的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