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与策略

——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中暗盒的使用

作 者:
郭亮 

作者简介:
郭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
美术观察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暗盒溯源

      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藏有一张绘于1652年的油画——《德尔夫特一景:卖乐器的商人》(View of the City of Delft,With a Musical Instrument Seller’ Stall,图1),这幅作品可能会吸引欣赏者的注意,不仅因为它是荷兰黄金时期的画家卡莱尔·法布利修斯(Carel Fabritius,1622-1654)为数不多的真迹之一,而更在于其显示出科学的影响逐渐进入到绘画的表现过程。在尺寸很小却精致的画中,人们发现画家运用广角镜头来观察小城德尔夫特的街景。虽然从中世纪以来,北方画家在作品中热衷于描绘镜像,不过无论是凡·艾克或是博斯通常是以小幅的凸镜作为画面中的一个部分。而在法布利修斯的作品中,整幅画面是通过变形的凸镜来观察,这不禁使人想起意大利画家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1503-1540)于1524年所画的自画像,透视畸变和扭曲使人第一眼看上去就印象颇深。法布利修斯作品的光学特征在荷兰黄金时期不是个案,荷兰国内尤其在德尔夫特和多德雷赫特两地多有画家利用光学仪器。例如与法布利修斯一样,同出自伦勃朗师门的另一位画家塞缪尔·凡·霍赫斯特拉滕(Samuel Dirksz van Hoogstraten,1627-1678)以作品中精绝的光学与透视效果而闻名。荷兰绘画史家马里特·威斯特曼认为:尽管大多数画家只是通过他们的老师或书本间接地获得了科学知识,但有少数几个荷兰艺术家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并将其成果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之中。①

      

      图1 卡莱尔·法布利修斯 德尔夫特一景:卖乐器的商人 15.4× 31.6厘米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1622年,时任驻英国的荷兰外交官、人文主义学者与鉴赏家康斯坦丁·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1596-1687)在伦敦写的一封家信中提到一件器物:

      难以用语言描述它的精妙。相比之下所有的绘画艺术皆已死亡,因为这才是生命本身,或者说某个更高贵的境界。假如真能有语言来形容它那该多好。图形、等高线及其运动在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足以令人备感愉悦。②

      惠更斯所描述之物即是著名的暗盒(camera obscura)。在此,有必要对这个名词做一概念范围的界定,因为术语的使用由于时代因素可能会造成混淆。众所周知,暗盒是照相机的前身,目前公认的世界第一幅永久照片是1827年由法国人尼埃普斯(J.N.Nièpce)所摄,之后他的合作者、舞台美术画家达盖尔(L.J.Daguerre)于1839年宣布达盖尔银版摄影法问世,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术从此拉开序幕。目前沿用之照相机的名称:camera,与拉丁文camera obscura(意为暗箱或暗盒,英文中的对译是dark chamber)、小孔暗盒pinhole camera之中的camera一词,词形相同,然而它在19世纪之前则是指观景器,因其不具备快门和感光胶片等用来真正捕捉图像来拍摄的条件,仅在目测观察下使用。而在1827年之后,暗盒camera obscura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照相机camera登上历史舞台而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本文所涉及暗盒camera obscura的时间节点为17世纪,因此文中camera obscura是指暗盒观景器(简称暗盒)(它的工作原理见图2a、2b)而非照相机。暗盒的初始意义和术语来源是:

      

      图2a 暗盒的工作原理,出自17世纪的手稿

      

      图2b 一个18世纪时暗盒的工作状况

      门上或实木门挡板之上的孔洞,这就是“暗盒”的原意,这一术语则来源于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③

      荷兰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魔法师科内里斯·德贝尔(Cornelis Drebbel)制作的暗盒轰动了詹姆士一世国王的宫廷和伦敦社交界④,而惠更斯在伦敦正是得以运用德贝尔的暗盒来进行其图像方面的试验,他似乎被眼前所出现的新式观测仪器深深震撼。而在一个月之后,惠更斯对开始的态度做了修正,对暗盒的迷恋溢于言表:

      绘画艺术没有死亡,但是这个新的装置可以使其革命化……让我惊讶不已的是,我们如此多的画家竟愚蠢地不知道还有这种既有用又令人愉悦的装置。⑤

      暗盒被人们所关注,源于16世纪意大利学者巴蒂斯塔·德拉·波塔(B.Della Porta)的著作,在其1558年的著作《自然魔力》(Magia Naturalis)中,他建议使用凹镜来纠正倒像。也正是在此处人们发现了其利用光学暗盒来进行绘画的暗示,在他的努力之下,暗盒得以普及。然而有趣之处在于波塔在1558年时,尚未谈及运用镜头(透镜)之事,虽然在那一时期透镜已被知晓并且在使用之中。只是到了1589年,在《自然魔力》第二版中,波塔建议使用凸镜:⑥

      如果把一枚小透镜状的水晶玻璃放置在小孔之处,即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变得更为清晰,人物的表情鲜活。色彩、服装与所有的东西看起来似乎就置身其中,看到这些该多快乐,欣赏这些多么的钦佩都不为过……⑦

      波塔在1593年出版了《论折射》(De Refractione)一书,介绍利用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各种组合所进行的实验,这本书还首次出现对辅助透镜使用之暗箱(暗盒)的描述。⑧波塔并非发现暗盒的第一人,暗盒与小孔成像(Pinhole images)的光学原理进入人类认知范围,无论在东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皆肇始于哲学领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墨子和其后的中国哲人曾观察到包括小孔成像在内的光学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