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风格:一种美国绘画风格的学术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宪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材料的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拓展会不断更新艺术史叙事,而对前者的忽视也会使后者处于被动而疏误的局面。美国艺术史学术的发展与我国艺术史文本对一种美国风景画风格Luminism①不断加深的理解和呼应,可以说是这一关系的生动说明。

      就字面意思而言,luminism指和“光”有关的绘画风格,其字根lumi-来自拉丁文lumen,即light。因此,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可以把任何突出“光”的艺术,比如印象派、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现代灯光艺术等等统称之为luminism,或称“光的艺术”。然而,在美术史学术研究中它却是特指的概念,指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一些独立风景画家的作品;他们前面受到哈德逊河画派的影响,后面承接了美国色调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而其自身的特点则是强调独特的光的清晰性,其代表人物有肯赛特(John Kensett)、莱恩(Fitz Lane)、海德(Martin Heade)和吉福德(Sanford Gifford)。2010年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对这种绘画形式特征的解释是:“画面光滑圆润,色彩清冷而透明,精微的细节描写,物象被光线映照;天空常常占据构图一半以上。”②从莱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造型与色彩的效果:大半画面被天空和水面占据,笔触柔和,气氛宁静;水平的构图,人际罕见的痕迹,所有一切都笼罩在清冷、蓝色和紫色交错的色调之中,仿佛一扇窗户通向一个空旷、幽静的世界。

      一、根据学术史澄清luminism的几点特征

      上述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艺术史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19世纪美国绘画的看法,从而使luminism成为描述1850年至1875年之间美国风景画不可或缺的术语。在我们为它确定一个中文译名之前,了解其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其一,Luminist画家在历史上长期受排斥、贬低和忽视。当时被社会认可的主导风格依然是以丘奇为代表的哈德逊河画派的官方风格。当时著名批评家亨利·塔克曼(Henry Tuckerman)对莱恩竟然一无所知。而另一位批评家、收藏家詹姆斯·耶尔维斯(James Jarves)1864年在著作《艺术观念》(The Art Idea)中对这种画风则大加批评与否定:肯赛特的作品是“单调乏味的”、吉福德“人为的和做作的”,而海德等人则是“写实以至于让人讨厌的程度”。③在1902年加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的《美国艺术史》中④,莱恩依然被遗忘,肯赛特和海德则被以批评的口吻一笔带过。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冷落,直到1947年纽约惠特尼博物馆学者约翰·鲍尔为卡罗里克(Maxim Karolik)⑤的一批收藏撰写序言时才开始注意这类绘画,并在1954年首次撰文用Luminism概括这种画风。⑥显然,Luminism既不是一场运动或画派,又不是某种主义,而是后来艺术史学者对早期艺术风格的一种命名,因而依照习惯用“画派”或“主义”翻译或理解这一术语是不恰当的。

      

      肯赛特《灯塔岩》57.2cm×91.4cm 1857年 华盛顿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其二,虽然luminism曾饱受冷落,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不独立,甚至不存在。相反,这些画家具有鲜明地独立于官方认可的“宏大、喧嚣、热闹、浮夸”画风的倾向。海德被拒绝成为国家设计院的成员,画作被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但他坚称:“绝不和那些巴结富人的马屁精同流合污”。⑦Luminism要么以精微、宁静的笔调描绘乔治湖、纳拉甘西特大西洋海岸的海景、沼泽和湿地,要么像吉福德一样把哈德逊河的山川融化到弥漫了整个画面的黄色光晕中,这都与官方风格拉开了距离,借助不同主题或光色手段,风景获得内在的精神性含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学术界对这类画家的深入研究,其风格重要性被进一步发现和强调。1969年,芭芭拉(Barbara Novak)在影响深远的著作⑧中重新定义了luminism,把这种“光”归纳为形式的“触觉性、平面性和概念性”,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论证了此风格是美国从殖民时代画匠(limner)传统到抽象表现主义持续存在的特征,代表了美国艺术的民族性特质。在她看来,是luminism,而不是崇高风格定义和代表了民族传统。这一解释影响了一代青年学者的观念和写作,使它成为美国19世纪美术史的重要概念。

      其三,光的特点。光无疑是luminism的特点,但与明亮、丰富、闪烁的印象派不同,这种光是冷的、硬的,含蓄的、单纯的,不能笼统地以“光亮”、“光彩”、“色光”描述之。斯特宾斯(Theodore Stebbins.Jr.)研究了该风格的发展过程,把它划分为两个阶段⑨。早期是在1855年至1865年之间,以肯赛特和莱恩为代表,该时期特点并不是光,而是对水景和平地题材的表现,其写实性和全景式格局依然延续了哈德逊河画派的传统。如肯赛特《灯塔岩》,形象虽然被压缩,其描绘依然是精细严谨的,只不过因天空和水面的扩大,使画面变得空灵起来;第二阶段是1865年至1875年,以吉福德和海德为代表。光线弥漫了整个画面,形象在乳汁般的雾气或彩色空气中变得模糊,但光依然没有使画面变得明亮。其实,在代表性的海德作品《暴风雨来临》中,画面笼罩在昏暗的阴云暗影中,只有部分地面和大海中的船帆显出非同寻常的亮光。这种画法,把光亮赋予画面某一部分——无论是虚空的天空或水面,还是具象的山峰或船只——从而使其在画面黑暗空间中显出强烈的穿透力,这才是luminism的真正内涵。这种手法在丘奇、比尔斯泰特等官方风格中也常有表现。就字面意思来说,Luminism中“光”的含义是“冷光”、“夜光”,是在暗的、冷的背景中发出的光芒;另外,luminescence指的是“一种自身能产生光的物质的能力”。因而,luminism实质上并非单纯由光照产生光亮,而是包括空气在内的任何物质均可导致的穿透黑暗的光,这显然不是印象派客观地感知之光,而是艺术家创设的来自心灵的精神之光。所以,要选择更恰当的汉语词汇的话,“透光”风格⑩恐怕是一个更加合适的选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