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归正道 学综百家

——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书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整体构架中,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推进学术。学术的拓展推进最终要靠优秀的人才来实现,因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素质,而且专业上堪称优秀呢?

      所谓高素质,我的理解是偏向于人格与德行。有远大的理想,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有良好的思维判断力和决断能力……简言之,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应有的社会良知、公共正义心、公共廉让精神和自我决断力等等,他都应具备。传统典籍论及“士”之应有人格,有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指的是作为“士”——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德行和自制力足以抗拒所有非分之诱惑;“可以寄百里之命”,指作为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人,他有足够能力治理一方,不辱使命。我想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理想的“士”的人格,仍然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这样高尚的人格。

      所谓的专业优秀,我以为应该培养学生获得三种能力:首先是拥有全面、高超的技术。技术指标是艺术的第一指标(当然它不是决定艺术高下的唯一标尺)。世界上没有高水准的艺术是简单的、粗糙的。高超的艺术首先需要高超的技术作支撑,没有技术绝对就没有艺术。这一点,我们披检中外艺术史可以获得验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到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里,我们除了强调高度,还需要强调广度——高技术的覆盖面。因为专业教学与非专业的分野,除高度外,还在其系统性、技术的多样化和全面高度。

      但是有了较全面的高超的技术,未必就能跻身专业一流的水准。这里我想提出,专业优秀的第二个考察指数是独创性,或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放置于人类视觉文化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只有闪耀散发出独特的迷人的光芒,才能在千重万叠堆砌的银河繁星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已有技术的高水准重复,即便与其所追随的范本一样美轮美奂,它也只是匠人式的模仿,而不具有人类审美智性的开创意义,因而对历史来说,它就是可有可无的。作为专业教育,学生单纯具有高强的模仿力,能熟练掌握他人开创的技术,这不是一流艺术人才应有的特征。所谓的一流人才,必须是熟悉已有的高超技术,同时具有高超技术的拓展力,而不仅仅会模仿抄袭。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全面与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在“全面高度”基础上的拓展,使其具备作为一个一流艺术人才必备的学术拓展力(此处之“学术”并非仅指史论研究,更重要的在视觉形式方面的拓展),在创作领域可以“往来天地”、“吞吐大荒”,游刃恢恢。

      有了高超的技术,也有了创造的独特性,并不一定都能瑧于一流艺术之境界。这里我想说明,优秀专业的能力还有第三个指标,那就是你的“敏锐的职业感觉”——它决定你的技术、你的独创性,在多大程度上和基于人类良知与长期审美实践而形成的审美共同性相吻合。而此,将决定你一生所创造的艺术的品格、层次,甚至是一生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技术的抄袭和模仿,相对于创造来说就是简单的。正如齐白石曾说:学我者半年,自创者半生。而且“自创”意味着隐藏巨大的风险,方向不对,很可能半生浪掷。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的“独创想象或创造”都天然具有人类审美的合理性:冥冥之中的主宰者,完全不会因为你呕心沥血付出多少,而一定给你对等的回报。历史上有一些艺术探索者,他的技术难度指数很高,形式风格独特性也很充分,但是他的“创造”和人类审美的共同原则始终相背,结果最后他只能被历史淘汰。因此培育学生的“敏锐的职业感觉”,或对艺术创作潜在“合理性”的直觉能力,对于艺术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高技术基础上的独创性和合理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在文化传承上有所作为。只有“技术”、“独创”、“合理”三种能力合一,才能保证他在历史发展的链带上奋发有为,创造出既富于个性又切合艺术规律、具备历史合法性的汉字书法样式,最后在历史上获得接纳,成为经典记忆。

      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众多的全国一流人文社会科学作后盾,艺术学院的书法学科小而精。在艺术学院内部,我们又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术与音乐并存、现代与传统并重等综合大学艺术学院多学科的结构优势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努力尝试从人文精神图式的高度来认知书法,同时以科学实证的精神,来分析探寻书法表象背后的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设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领会传统艺术形式语言体系,掌握传统艺术语言规范。博综群艺,拓展视野,广泛吸收各式历史资料和汉字图形语言信息,兼收并取,以瑧于综合融通,在形式、技术、样式、法度、观念等各个层面,纵横交错,从理论到实践,多维面疏理浚通,使学生努力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厚实的专业技术基本功、敏锐的艺术职业感悟力和高强的学术创造拓展力,最后“法归正道,学综百家”,水到渠成,实现一个专业书家的最终理想。

      说到这里,我觉得还需要补充两点:

      第一:“技术”、“独创”、“合理”三种能力的获得,不仅需要“修内”——专业技术范围内的训练,还需要“修外”——即相对于专业课程似乎属外围的甚至是“五服”以外无甚关联的相关学科知识涵养。涵盖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哲学、美学、历史等,对于一个艺术家建立与从事人文艺术创造相适应的学科知识结构,是绝对需要的。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像是金字塔的底座,它越宽阔,能支持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提升得越高。没有这样的知识构架,对艺术只有局部的哪怕是很专精深入的研究和认知,你只能拥有局部的专业话语能力,而无由获得足够的思想资源、储备和自信,参与在人文艺术高度进行的学术对话。高等教育如果只培养这样的“偏才”,那它就没有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无论是在校研究生,还是在职书法家培训,都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比例,让学生接触学习一些以狭隘的“专业观”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用”的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