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的跨文化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邵亮,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文怡,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读研究生。

原文出处:
荣宝斋:当代艺术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爱米尔·诺尔德 红色的罂粟花 水彩 48.3cm×34.3cm 1920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自产生伊始,即面临着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二十世纪初德国社会政治氛围下表现主义的诞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形成,可以鉴出艺术的价值解读从欧洲到美国,又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多重演进。而新旧表现主义更跨越东西方文化而进入中国艺术语境,这些都构成了表现主义观念的丰富意义。本文通过对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思想风格形成与影响的回顾和阐述,试论二者对于中国当代绘画的影响过程与意义。旨在说明我们解读一个艺术现象,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艺术现象之时,需要关注的多种角度。

      二十世纪初期表现主义艺术潮流风起于德国及北欧诸国,见证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同时期的法国野兽派绘画一样,表现主义同样深受后印象主义影响,但野兽派艺术家更多追求心灵和谐及绘画本身形式美的表现,而表现主义画家更关注的则是对于个人心灵中映射出的世界“真实模样”的描绘。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继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新表现主义”风格至今仍活跃于当代国际画坛,并且也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进程中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 二十世纪初期表现主义艺术的精神遗绪

      正如卡里特(Carritt,E.F.)在《什么是美》一书中所强调的:“我们务必把‘表现’同那些经常与其混淆在一起的术语区别开来……表现是指一个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到情感的视觉对象或想象物……表现可以只限于自我。”表现主义从诞生伊始就更多地强调着艺术主体性的自我表现,如果说印象主义还较多地迎合于大众审美而将画家的自身情感隐匿于笔触与颜料之下,那么表现主义则完全成为了对于画者自身深厚情感宣泄的媒介。在表现主义面前,技法、色彩、构图乃至一切传统绘画要素都遭到了颠覆,基于唯意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表现主义呈现出理智与感觉的独特性,认为艺术来源于内在不可抗拒的冲动,色彩、线条、形状和空间则都是附加于特定情绪的提示。

      

      毛焰 青年郭力·缅怀德拉克洛瓦 布面油画 50cm×60cm 1996

      作为表现主义的发源地与繁盛地,当时进入军国主义状态的德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于一八一九年通过卡尔斯巴德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其时大部分德国地区均陷入出版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废除状态,这对于历来具有关注艺术精神象征,而非单纯描摹自然传统的北欧艺术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压制,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无不惶恐挣扎在道德沦丧与死亡威胁中。在这样的情势下,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Ron.Kierkegaard,18813-1855)提出的存在主义思潮得到了当时德国画界部分画家的推崇。存在主义以叔本华、尼采为先驱,提倡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为核心,所强调的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论正是当时表现主义者们最需要的理论依据。艺术家通过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强调个人感情的宣泄,艺术由此成为了画家发泄内心的苦闷渠道。表现主义强调主体心灵,强调心灵是“唯一真实”,进而否定外部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反对艺术的社会教化意义……这正是当时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

      二十世纪初,在弥漫着欧美艺术革命的背景下,表现主义汇成潮流,成为现代艺术在德国的主要表现。世纪初诞生的“桥社”和“青骑士派”,以及画家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1956)等都堪称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表现主义画作中所表现出的信仰动摇、无所适从,所反映的心灵的黑暗与痛苦也成为这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西方表现美学代表克罗齐(Bendetto Croce,1866-1952)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而画家之所以为画家,就在于他能够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而不得见的东西,能够把心灵中的复杂状态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并落实为作品。这种理论与表现主义艺术倾向的发展同时并行,互为补充,在对心灵世界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探索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德华·蒙克(Edvard Murch,1963-1944)的表现主义艺术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写照。

      作为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爱德华·蒙克被死亡、疾病和痛苦包围的童年,到青年时期成了奠定他一生创作风格的基础。受到正值繁盛时期的北欧神秘主义文学影响,蒙克赴德定居,成为了当时尚不明确的表现主义画派一员,从而直接影响和奠定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兴盛,甚至被后人誉为“德国表现主义之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