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裕焜(193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 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近来《水浒传》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方面认为过去对农民起义评价过高,指出它的许多局限和错误,甚至认为它不但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破坏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却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水浒传》和他所描写的英雄人物。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贬低农民起义,一方面又用超过农民起义可能达到的要求来批判《水浒传》。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0)06-0122-0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发生了上千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农民为主力军的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重视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了过高的评价,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问题或掩饰或回避,连鲁迅说张献忠杀人太多的话都不敢引用。与此同时,对以宋江起义为题材的《水浒传》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农民革命的伟大史诗”,对它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敢正视。

      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了更科学、更实事求是的评价,如农民起义一般都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还不曾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抗;农民起义的结局一是被镇压或投降,二是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农民起义大多没有提出土地问题;农民的平均主义要求“劫富济贫”,要求将一切财富平分后据为己有;农民战争同样有“残酷性”和“破坏性”等等。

      史学界的看法也为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所接受,本来对《水浒传》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得到理解和正确评价,但是,有的学者为了否定《水浒传》,却走了另一条路,就是一方面贬低农民起义,指出它的许多局限和错误,甚至认为它不但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破坏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水浒传》和他所描写的英雄人物,用超过农民起义可能达到的要求来批判《水浒传》。这就成了《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水浒传》的主题,除农民起义说以外,还有“忠奸斗争说”、“市民说”、“游民说”等,但都是在肯定水浒英雄斗争的正义性的基础上提出的。近来,颠覆经典成为时尚,出现了以吴越《品水浒》为代表的彻底否定《水浒传》正义性的观点。他所著的《品水浒》一书,开宗明义,用一首《水龙吟·我评水浒》宣布全书的基本观点:“堪称天下奇书,四成杜撰三分造。常人误读,书生误解,专家误导。啥叫英雄?谁是豪杰?是非颠倒!叹古今往事,云遮雾罩,真面目,谁知晓?胡作非为强盗,上梁山,替天行道?杀人放火,无情无义,不忠不孝。祸害平民,进攻州县,除良安暴。扫前人腐见,拨开云雾,显它原貌。”[1](P8)这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水浒传》。因此,明辨是非,正确评价《水浒传》,是十分必要的,是有现实意义的。

      吴越先生的大作涉及很多问题,我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谈《水浒传》是否反映和表现了农民起义的问题。

      我们分析《水浒传》的思想内容要看到:一是它确实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由说书艺人、戏曲作家孕育而成;三是由进步作家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起初流传的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伟大作家在此基础上把它写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因而,现存《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我们既要看到施耐庵等人表现忠奸斗争的创作意图,又要看到作品实际展示了歌颂农民起义的客观意义;既要看到忠奸斗争的思想是全书串连在一起的线索,又要看到串连在这一条线索上的英雄人物小传和相对独立的故事,有着农民革命思想和市民道德理想的闪光。所以,我们认为《水浒传》是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想内容是农民阶级、市民阶层和封建社会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层次融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也许这样的认识比较符合《水浒传》的实际。

      中国古代发生过无数次农民起义,但是,在小说里很少有反映,写王则起义的《平妖传》、写白莲教的《归莲梦》、写唐赛儿起义的《女仙外史.》等都不成功。因而,《水浒传》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它反映了被压迫人民从分散、自发的反抗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历史进程。他们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像攻打大名府、青州那样大规模的奔袭,像两赢童贯、三败高俅那样的“反围剿”战争,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沉重打击了封建朝廷。“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只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个英雄好汉。搅扰得道君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水浒传》第10回)。如果能让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的队伍,还不算农民起义,那历史还有农民起义吗?同时,梁山义军不断流窜,没有不断扩大根据地,而是打一块丢一块,这正是我国农民战争中常见的保守主义和流寇主义。作品也写到某些英雄人物的过度的复仇情绪和嗜杀行为,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落后性和破坏性。作品还描写了梁山义军后来由于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而投降,被利用去征方腊,最终被残酷镇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革命失败的悲剧,从客观上说明投降是没有出路的。从以上几个方面看,虽然作者主观上并不理解农民起义,是想把梁山泊的义军写成忠义之师,但在客观上,《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