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 麦德尼克事务所室内设计 美国建筑自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后现代主义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主导美国建筑界。与此同时,一批中青年建筑师不满后现代主义建筑观念和建筑形式,而逐渐形成一种松散的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有几位建筑师在建筑理论,尤其是建筑形式上的探索有某种相似性,从而在建筑论坛、评论和形式探索上形成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解构建筑师的几位主要人物,其中旗帜最为鲜明的就是艾森曼和屈米,这两位建筑师以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作为自己设计创作和形式探索的理论武器。1988年10月纽约现代艺术馆推出“解构七人展”。这七人是艾森曼、屈米、盖里、李布斯金、库哈斯、哈蒂德和蓝天合作社。但不久解构建筑就走向没落,七人联盟中除艾森曼和屈米大力推销解构主义建筑外,其余五人的实践与创作就不再与解构有什么联系了。 十余年来除解构主义建筑的探索以外,美国建筑界还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对建筑进行创造性活动,对建筑的材料、地方性和技术等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建筑师。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大类,下面分别对它们做一简单介绍。 一、圣莫尼卡学派 圣莫尼卡学派的名称取自南加州洛杉矶市的圣莫尼卡区。该区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城区,其中居住着大批影视和演艺界人士以及各式娱乐公司人士。在这个区内还居住着一批今日在美国建筑界极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大都是些中年建筑师,成名时则相对地较为年轻。这些建筑师中最著名的要数盖里、摩菲斯集团的梅内、莫斯和法兰克·伊斯列等。盖里是这批建筑师中最有名也是最年长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盖里也被选入“解构展”。由此可见盖里的创作是极丰富也是极有特色的,他在这十余年来一直处于建筑探索的前沿,因而被归入一些主要流派。盖里之所以被归入圣莫尼卡学派且被尊为始祖是因为在他的早期建筑中表现出所有圣莫尼卡学派建筑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圣莫尼卡风格呢?这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及使用和组合方式以及对结构的形式美和构造联结方式上。由于南加州气候温暖,雨水较少,因此圣莫尼卡学派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些不耐久的、经常可更换的、便宜轻质的材料,例如波纹板、胶合板、缆索、玻璃、塑料、铁丝网和混凝土的砌块。联系手法通常是简单暴露构件和结点。而且各种结点和部件表面上看去比较轻盈甚至脆弱。其建筑形式有时甚至给人一种简易棚的感觉。
霍尔设计的杂交建筑 二、机器建筑 与圣莫尼卡学派在设计思想和建筑造型上有些相似的是“机器建筑学派”,不过“机器建筑学派”所考虑的问题更为狭窄。1986年经过数年建筑实践,6位青年建筑师德纳里、克吕格尔、卡普兰、肖勒、普福和琼斯在长岛一家艺术展廊举办了建筑作品展,展览的主题是机器化的建筑。次年《建筑与机器》的小册子出版了,从此德纳里为建筑界所重视。德纳里等人的建筑形式使用机器造型、机器构件、原理和制动装置。德纳里的“东京国际论坛大赛”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机器建筑”的内涵和意义。这件作品的形式是根据宇宙航行器、直升机、飞机、船这些浮在海上或空中的机器来构造的。另一个称做霍尔特、欣韶、普福和琼斯的集团数年来做着与德纳里相似的工作,只不过少些航行器的形象,多一些工厂和机械形象。而当琼斯从该集团中分离出去另立小组后,琼斯设计了洛杉矶冷却工厂并于1995年落成,这是机器建筑派不多的作品之一,为同道们所称赞,为实验建筑的探索者所欢呼。 三、建筑现象学派 建筑现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文·霍尔,十余年来霍尔一直作着美国建筑传统的研究,并将从传统中获得的精神注入当代设计中。霍尔的作品揭示了环境和场所的内在精神,得以使人领悟人生中真正具有的美好事物,这种境界的获得是与他采用的现象学思想方法分不开的。霍尔的设计思想包括对场所和感知的重视。他认为设计思想和概念是从感受到场所时孕育的,在一个将建筑与场所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作品中,人类可以体会到场所的意义,自然环境的意味,人类生活的真实情景和感受。这样,人们感受到的“经验”就超越了建筑的形式美,从而建筑与场所就现象学地联系在一起。受法国现象学派哲学家梅罗·庞蒂的影响,霍尔的研究范畴从“场所”转向对建筑感知和经验的重视。他认为对建筑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感知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要获得的。这有两个层次,一是强调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真实感知,通过建筑师个人独特的经历去领悟世间美好真实的事物;二是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建筑中创造出一种使人能够亲身体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的契机。为达到真实地体验世界的目的,人们需抛弃常规和世俗的概念,回到个人的心智。霍尔的代表作品有玛撤蔓园宅、“杂交建筑”、福冈纳克索斯公寓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他的建筑现象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