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乾隆帝围猎野餐图》

作 者:
王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物天地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乾隆帝围猎野餐图》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宫廷画师、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的作品。图高317.5、宽190厘米,为设色立轴。画面中心山坡前的松树下有一顶黄色的行幄,行幄前的座垫上端坐着乾隆皇帝。他内着箭衣,外套石青色短袖小毛马褂,正在休息。右侧一名侍卫拿着一张弓,另一名抱着一袋箭。左边两名侍卫分别牵着白、棕两匹骏马。还有三名立在皇帝身后,分别捧御用腰刀、持旌旗和扛长号。黄幄后面和侧面还有几名持长矛和徒手的侍卫。十多名身着短袖黄马褂的官员分两排雁翎翅似的单腿蹲坐在御前两侧,他们或背箭或持长矛,应是随猎的王公大臣。

      画面右侧三个身着黄马褂的侍卫正在宰割一只长角的梅花鹿。三名身着青色马褂的侍卫正在架锅煮肉。另一名侍卫正捧着一盘煮好的鹿肉向黄幄前走去。左侧两名着青色马褂的侍卫,一人捧着红漆食盒,一人捧着白瓷盖碗,正准备供奉皇上食用。

      画面下方,一位随猎的官员正扛着一只带箭的牝鹿走来,5名手持长矛的侍卫正向前方警戒。其背后6名官员正点火烤肉,其中一人捧着高桶形的蒙藏式酒壶给同伴斟酒。

      皇帝行幄的侧后伫立着10匹战马,一匹骆驼卧在山坡之下,由一名侍卫看管,整幅画面描绘了乾隆皇帝和随猎人员在几番紧张的跃马弯弓、行围射猎以后,在山坡下休息野餐的情景。画面右下角墨笔楷书“乾隆十四年四月奉宸院卿臣郎世宁恭绘”。

      这件画轴是故宫博物院所藏以清帝行围射猎为主题的作品之一。画轴不仅描绘了乾隆皇帝的一个生活侧面,也反映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特有的“木兰秋狝(行围)”制度和安不忘危、重视武备的基本国策。

      满族入关前本是一个游猎和农耕相结合的民族,崇尚骑射是他们的民族传统。清朝入关以后,顺治时期已开始出口行围打猎。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第二次出巡口外,出喜峰口,经宽城进入内蒙古草原,登上高原东南角的塞罕坝,经拜察河,转向西南面下坝。沿途射猎习武,同时勘察地势,初步划定了围场的范围,设置了木兰围场。围场范围之内,又根据地形的变化,划分为60多处小型围场。整个围场周围,在各个隘口,以木栅和柳条边为界,设立了40座巡逻的卡伦(哨所),设有围场总管和常驻的满州、蒙古八旗兵丁,守卫这块皇家围场区。

      “木兰秋狝”实质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加强武备、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的制度。康熙皇帝曾说“围猎以讲武事,必不可废”。当时每年命令12000名官兵分三班出口行围,各部院的官员也必须参加,以“令其娴习骑射”。雍正皇帝也曾降旨:“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乾隆、嘉庆各朝“绳法先猷,永远遵行”。在承德避暑山庄大门旁的墙壁上至今还嵌有乾隆御笔所题的诗句:“射是朝家夙所常,承平犹豫那宜忘。”

      这件《乾隆帝围猎野餐图》所描绘的应是规模较小的“行围”情景。整幅画面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疏密有致、人物形象和服饰刻画准确生动,着色鲜丽自然。这是一件融西洋油画技法和中国绘画特色于一体的写实作品,也是一件十分真实可靠的历史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