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屏是屏风中的一个类别,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故称之为插屏。插屏的尺寸大小不一,大者多为厅堂内陈设,称座屏或地屏,小者为几案上的装饰,称座屏或地屏,屏心常见有翠玉、骨、象牙、木、漆、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各种图案及瓷板绘画等装饰工艺。 《红树青山》瓷板画插屏,长39.5、宽20、高68厘米。以花梨木为材,用料精细,大框与子框起双边线,中间面部凸起,呈泥鳅背状,大框与子框之间装绦环板,用子框隔出屏心。底座用较厚的材质作抱鼓墩子,上装如意云头形立柱二根,两侧安卷草纹站牙(又名壶瓶牙子)。立柱内侧作有沟槽,大框装入槽内,可装可卸。两柱之间装二根枨子,枨下装有披水牙子。环板及披水牙子均镂空葫芦蔓带,取其“子孙万代,多子多福”之寓意。 屏心为一长方形瓷板画作品,长39、宽25厘米,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南方的初秋景色。山峦叠嶂,高低起伏,参差有致,极富层次变化,渐远渐淡,使远山消失于飘渺的云海之中。山脚下碧波荡漾,一叶小舟鼓帆顺风而去。中景为一座木桥及茅屋村舍,潺潺的溪水从桥下流过,一老者拽杖漫步于木桥之上,观赏着美好的山川景致,溪水两岸几株秋树枝干萧疏,错落有致。近景是一波平静而宽阔的溪水,水中颗颗碎石增加了河面的变化,溪边的小草在秋风中摇曳,使恬静的画面静中有动,更有生机。一条小船泊于岸边,船上一老者悠然垂钓,溪岸平阔处有一篱舍,被秋树掩映,透过篱栅和竹丛,有一老者正专心读书。整个画面意境幽远,呈现出一派悠闲自然的田园情调。 此幅瓷板画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巧妙地把握瓷板特有的润滑而不易皴擦的特点,多见笔钩皴,运用油彩和粉彩不相交溶的特点先墨后色两次完成,使画面见笔见色相辅相成。在艺术处理上运用浅绛山水的笔法、墨法,又吸收了小青绿山水的特点,在用色上以青绿为主,兼用赭石皴钩,画面统一中有变化,艳而不俗,润而不燥,充分表现了南方初秋山水的秀美特色。画面工整细致,潇洒秀润,恬淡明洁,温润而又和谐,是一件雅俗共赏的瓷板画作品。 画幅上部中间位置有黑釉彩行书题写:“传芳居士汪野亭作,芳甫乡兄雅玩,弟郁孟华敬赠,于南昌,廿四年元旦。”从题记中可知此幅《红树青山》瓷板画是郁孟华委托汪野亭为乡兄所绘制。 汪野亭,名平,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县人,近代景德镇绘瓷名家。擅长山水,早年学习王石谷山水技法,从而技艺精湛,落墨行笔奔放潇洒,云烟风物超脱自然,笔情墨趣物我两忘,其作品别具一格,为二十年代瓷都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由王琦组织的当时景德镇绘瓷高手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再岭、程意亭、毕伯涛八位名家,研究讨论恢复和发展景德镇的制瓷大业,并相约在每年的中秋佳节,八位画家各带纸画一幅,聚会于景德镇“文明酒楼”,品茶论画,相互观摩,切磋技艺,并定名为“珠山八友月圆会。”世称“珠山八友”。画家王大凡题诗记此:“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虫鱼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将此幅留鸿爪,每至月圆会一轮。”珠山八友的形成,促进了当时景德镇瓷绘技艺的蓬勃发展,“珠山八友”也因此名播四方。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由于发起人王琦病逝,“珠山八友月圆会”的活动也随之终止。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止,历时七年。虽延续时间较短,但珠山八友的瓷绘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至今对景德镇瓷绘艺术的发展起着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此幅《红树春山》瓷板画,作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正值“珠山八友”活动的最后一年。此段时间的传世品较少,所以这幅瓷板画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但代表了汪野亭的瓷绘风貌,而且也为我们研究当时景德镇制瓷艺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摄影: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