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间,我两次应邀到越南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机会考察了越南现存的不少传统艺术建筑物。考察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越南传统建筑艺术一方面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审美境界上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内在联系。在越南的宫殿、庙宇、祭坛、陵墓、园林中徜徉,我并未激发起置身异国的新奇之感,仿佛就是在我国的滇、桂、粤、闽一带漫游,甚至还可经常捕捉到在我国地表已较难见到的汉、唐建筑形制的踪迹;另一方面,越南传统建筑艺术又凝聚着越南古代、近代几乎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蕴含着京族、傣族、高棉族文化的精髓。由顺化向西,由岘港向南,愈是毗邻老挝和柬埔寨,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就越是突出、明显,而且随处呈现着与中国、与南亚次大陆诸国以及与欧洲国家中古至近代建筑风格杂糅交汇的独特风貌。应该说,越南传统建筑艺术既是先后汲取亚、欧各国和地区建筑艺术营养并加以改造的产物;更是根植在越南土壤中,体现着越南民族的精神与性格,积淀着越南民族审美意识发展进程的历史结晶。 正如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大师们所比喻的那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人们在越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长廊中品鉴、思索和遐想时,总会生发出与独弦琴奏出的那种优美、缠绵、深沉的曲调旋律相和鸣的审美体验。在贤良江、香江衔接着的红河、湄公河两大三角洲的城镇村社间,在延绵不断的长山山脉热带雨林中,在惊涛拍岸的巴地-头顿和富国岛上,那星罗棋布的丛林宝刹、碑亭古塔、旗台牌坊、园囿池苑和殿堂陵墓,为纵贯南北三千里的越南“一带山河”,永久地奏鸣着一曲悠长而又深邃的无声乐章。 一 从造型风格上看,越南现存的传统艺术建筑物大体可划分为四大类型:一是中国汉地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二是东南亚、南亚次大陆诸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三是欧洲诸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四是高度融合上述三大风格类型,注入新机所形成的越南独有的建筑风格。 从地域分布上看,第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河北、海宁、广宁、太平、河内、河西、南河、宁平、河静、顺化、广南、平定、富安、庆和、宁顺、林同和胡志明市(西贡),范围最广,数量最多;而且,自河内、河西至顺化、岘港(广南省内),这一带大量艺术建筑物看上去和中国汉地艺术建筑物在总体风貌上区别甚小;然而,其分布的密度却远远超过了目前的中国。 第二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同奈、巴地-头顿、贝河、前江、槟知、同塔、永隆、茶荣、滀臻、安江和坚江。这一带的许多艺术建筑物乍看上去和老挝、柬埔寨、泰国的艺术建筑物非常相似,只是在结构的简朴和色彩的明快上与上述三国有较明显的区别。 第三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遍布城乡的纯西式教堂不计)主要集中在河内、顺化和胡志明市,而以胡志明市最密集,那里的有些佛教寺院,乍看起来会误认为是天主教堂。 第四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顺化、岘港、广义、平定、庆和、宁顺、巴地-头顿、贝河、西宁、隆安、前江、槟知、同塔、永隆、芹且、安江、坚江和明海,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仅次于第一类,而以胡志明市最为集中。这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一眼看去就可以肯定是越南的,虽然在立面、构件的局部上仍不难发现属于上述某一类风格类型的痕迹,但在总体风貌上已充分展现出越南民族化的新质了。 从时间发展上看,第一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最为古老。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是河北省顺德县清康社桑村的法云寺(即“桑寺”)〔见图1〕。该寺始建于公元3世纪初叶(相当我国三国时期),至今保持着相当完整规范的中国汉代建筑的形制,而在现代中国的地表已找不到这样的实物了。几乎是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相同步,唐、宋、元、明、清各代艺术建筑的格局、款式,大都可以在越南这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上找到相应的契合之处。
第二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现存最早的应是茶荣的涌廉寺(原名“桑哈曼加拉寺”)〔见图2〕。该寺始建于1339 年(相当中国的元朝中叶)。总体上看,这类建筑应属占城、扶南文化的遗存。这里需要指出,其下限最早当在1306年,即占城国王将乌、厘二州献给越南的陈朝并改为顺、化二州时,现在的越南中、南部地区必定到处散布着扶南风格的建筑物。今天岘港市的柬埔寨艺术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丰富的石雕佛教造像,就是在越南中部和南部搜集、发掘出来的,其制造年代多数早于14世纪。与其相应的建筑物必然也是如此。
第三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即法国势力进入越南时。例如,胡志明市现存的佛教建筑觉海寺肇建于1887年。目前的外观极类罗马式教堂,据悉是1929年重新设计和修建的〔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