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金银器隐起图案工艺定名的商榷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金银器隐起图案的加工工艺是我国金银器工艺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从现存出土的金银器资料可知,这种工艺手法大体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元,至明、清依然不衰。为了便于讨论,首先需要对隐起图案略作说明。隐起是我国传统的石雕工艺的表现形式之一,“隐起”一词见于北朝郦道元《水经注》〔1〕。至宋, 李诫所撰《营造法式》中始定为雕刻工艺之一种表现技法,原文如下:

      “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2〕

      如果用今天雕塑艺术语言来解释上述四种雕镌制度,那么剔地起突就是高浮雕;压地隐起华即为浮雕或浅浮雕。但我国传统的雕镌材料包括玉、石、竹、木、牙、角、骨以及金、银、铜、铁等,其工具、手段虽有不同,但艺术效果却是相通的,与欧洲和我国现代雕塑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别,因而笔者主张在界定传统雕镌工艺时应沿用“起突”、“隐起”等固有的名称,而不用“浮雕”一词。在此所言金银器上的隐起图案虽然相当于雕塑艺术的浮雕,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做此借代,但是起突、隐起与浮雕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上的差异仍不容混淆,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一、当前的若干提法

      关于金银器上的隐起图案如何加工的问题,由于没有做过工艺的界定、名称的厘定等工作,所以在金银器介绍或论文上没有形成一种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名称和科学的工艺词语。随着金银器的大量问世,参与介绍研究的人亦与日俱增,而其工艺称谓也愈加纷纭不一,令人无所适从。以笔者所知,仅就隐起图案的作工,大约即可举出浮雕、凸花、凸錾、刻、錾刻、铸、铸印、捶出、捶雕、捶刻、压成、压模、模冲等多种说法。这是随便翻检有关文章拾掇的,并非全面的统计,亦足知学术界看法之不一,纷纭至极。

      上述提法与定名可分为两类,浮雕、凸花与隐起是指其工艺完成后的表面效果而言,不论浮雕、凸花还是隐起,均指图案从地子上鼓出来的效果。“浮雕”一词虽然可用,但对金银器的艺术效果来说是不确切的,前面已经简要地说过,不再重复。凸花是指凸起的花卉或图案,亦可用,但是比起隐起则显得笼统而不够具体。若在三词中选用其一,从有无出典、是否合乎规范化这两个角度要求,以“隐起”最为合宜。至于凸錾、刻、錾刻、铸、铸印、捶出、捶雕、捶刻、压成、压模、模冲等十一种提法均属工艺技法之词,与前三词性质是不同的。这十一种术语可概括为刻、铸、捶、模四种工艺。究竟古金银器的隐起花是用哪种工艺完成的?下面对此问题试作分析,以便进一步讨论,取得一个统一性的意见和科学的定名。

      1.刻

      刻为镂、割,亦有剥意。《尔雅·释器》云“木谓之刻”,这是对“刻”的最初界定。“刻”仅限用于木上,后来逐渐扩大使用范围,用于竹、木、牙、犀、骨等材料,当然亦可借用于金银器上。但“刻”用在金银器上只能作阴纹,即在素平地上刻阴纹,或在隐起图案上刻细部阴线,刻的功能仅限于上述两点。凡金银器的隐起图案均不是刻出来,而是铸成或打造的,如用镂、錾、钑均比“刻”字要准确。

      凸錾可能是指凸花錾刻,凸花是指鼓起来的图案,是铸还是打并未言明。錾与刻相似,錾刻与刻则并无不同,只是文字略异而已。

      2.铸

      《说文》云:“销金成器也。”《玉篇》云:“镕铸也”。具体说就是将矿石置于坩埚(或熔炉),燃之炭火,销熔矿石为熔液之后,将其浇入范模之内,冷却后拆模成器。我国最早的浇铸术是从青铜器冶铸开始,进而又冶铸铁器,可以说金属冶铸是金属制造业中最基本的工艺和手段。金银器制造,在其滥觞期——商代,制器用浇铸法,金叶是锤打而成。至唐代,金银器制造主要是用打造法而少用铸造法。但金银器的铸造并未绝迹,如元朱碧山所造银“龙槎”确是浇铸后经錾镌而成。举凡薄胎金叶上的隐起图案均非铸成,而是打造的。只要仔细观察唐、宋、辽、金、元、明、清出土物或传世品,便可得出打造的结论,所以铸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还有与“铸”相联系的“铸印”之说。铸与印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合二而一组成一词不知其意如何。“铸印”一词见于描述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银鎏金戏童大带,包括带扣一,带銙五、尾一。《简报》撰稿人指出:“鎏金银带扣铸印水波纹”,“鎏金银带銙……正面均铸印戏童图案”,“鎏金银尾……下面铸印八个戏童”〔3〕。经观察不难发现,银带銙、银尾均为薄胎银叶,其戏童图案均为起突空心,近似立体的圆雕(图一),应是打造而不是铸印的。至于鎏金银带铸印水波纹,经观察,确是阴线,应是錾钑而成,也不是铸印的。撰稿人将两种不同的金银工艺统称为铸印显然是不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