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昉是中国摄影的先驱者、中国北方摄影的奠基者, 也是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进行推广实践的早期传播者。但他的足迹,不见于近所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版),也不见于近代中国科技史,在这些领域,杨昉应有他所应占有的地位。 杨昉(1830—1894),字少初,号朗山, 山西灵石张家庄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其先居陕西华阴,至隋以降,迁山西灵石。父杨尚文,字仲华,号墨林,藏书家。曾刊行有《莲筠簃丛书》一百一十卷,今存世之《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足本,也为其道光年间刊行以传者。杨氏为灵石巨族,经商甚富,其银铺在道咸年间,遍及晋、京、冀、豫,达九十余处,京城住宅名“莲筠簃”(今北京大栅栏附近)。 杨昉是杨尚文第四子,从少年时期, 便跟随在京城经商的父亲居住。他跟洋教师学习英法德俄日意六国语言,学习化学、物理、地质学,尤精于化学及物理学的分支光学,这为他的摄影与冲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835年,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制成第一幅照片以来,摄影术便在世界上广泛地被传播,尤在英国、法国。道光年间,杨昉随洋教师赴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考察学习,在此期间,他交结了许多外国朋友,带回了大量的化学、光学仪器与照像机照相器材,回到北京后,便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据史料记载和其嫡孙杨光远(现住山西介休二中)口述以及实物资料,杨昉所拍摄的照片有以下一些:1.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曾给父亲好友地理学家张穆拍了一张小像,此像原件已佚,仅翻拍小照留存解放前的《阳泉教育志》上。张穆有词赞此小像(清张穆《
斋诗文集》卷四《百字令·追题四十一岁小照》)。2.咸丰九年(1859)为山西代州诗人冯志沂拍小像,冯志沂有《杨少初兵部以西法为余写真绝肖赋谢》诗(清冯志沂《西喻山房全集》卷五)。3.咸丰十一年(1861)为其舅父何庆澜拍小像,何庆澜有《少初五甥以西法为余传小像因作长歌赠之》诗(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手稿第七册)。4.为冯志沂、何绍基、韵生、许滇翁及其他许多亲朋好友拍照,并集成一册。何庆澜诗有:“集为一册成不朽,天涯咫尺如相逢。鲁川(冯志沂)吟髭数茎秀,子贞(何绍基)气体一何丰。韵生端凝好风度,珊珊仙贵许滇翁。亲朋戚好难悉数,富贵寿考名称雄。不谓区区尺幅耳,意为天地灵秀之所钟(清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手稿第七册)。”5.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初八(4月15 日)为湖南周寿昌拍小像(清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手稿此年月日条)。6.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4月2日)为清翰林检讨董文涣拍小像(清董文涣《砚樵山房日报》手稿此年月日条)。7.光绪五年(1879)杨昉在北京自拍五十岁小像(今存其嫡孙杨光远处)。原灵石张家庄故居崇礼堂正面挂着杨昉放大照片一幅,后不知下落,现小像是从照片夹中取出并保存至今的小像(6.3×10.6cm)。8.其嫡孙杨光远口述,家中保存着大量杨昉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拍的人像、风景、园林、字帖照片,文革时怕受牵连,多已焚毁,仅留小像及三个空照相夹(从英国购回分别为绿色紫色黑色夹口烫金的相夹)。 杨昉同治十一年拍摄的清翰林检讨董文涣像是其唯一的现存世的湿版摄影作品,从这张存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昉的摄影风格与冲印技术。原件现藏在北京钓鱼台居住的董文涣嫡孙九十二岁的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处。 原件(指照片,32.2×40cm)呈淡茶褐色,脖子衣领处呈蓝色。原件上方是胡适的叔叔胡澍题签、董文涣弟董文灿录董文涣诗;下方是清潘祖荫所题诗,中左方是董文涣自注文字与所作诗,下左方是董文涣甲戌年(1874)在天水时的又一首自题诗。原件贴于绫之上,绫49 ×160cm,照片原件厚0.1cm。 董文涣(1833—1877),字尧章,号砚樵研秋,山西洪洞杜戍东堡人,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之祖父。咸丰六年(1856)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日讲起居注、巩秦阶兵备道等职。在其未刊行稿本《砚樵山房日记》中记载了同治十一年(1872)与杨昉的交往情况: “二月十二日,申刻,澍田石生昆季招饮余庆堂,赠杨少初《声调谱》《鲁川集》《砚樵山房诗略》各一部。”“二月二十五日,午刻,同周澍田访少初,用西洋法照小像,携石州(张穆)先生校刻《元遗山全集》四十卷归。”“三月初八日午刻,荇老过,同访少初照像。”“三月二十九日,整理书箱二只,申刻,荇老招饮方福居,坐中除少初,皆楚产也。”“四月初一,收拾书箱二只,赠少初扇对、茶叶、东筹、诗刻、火腿各件。”“四月十八,子良少初过送行。”“四月二十,抵少初《遗山序》。”“四月三十,出都(赴甘肃)。”以上见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手稿同治十一年此年月日条。 清人周寿昌在其《思益堂日札》中云:“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九《广东杂述·画小照法》)。”清人倪鸿1861年时也描述了他在广州看外国商人照相:“竿头日影卓午初,一片先用玻璃铺。涂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藏机枢。更复七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时辰表转则须臾,幻出人全躯神传……(清倪鸿《小清秘阁诗集·照相篇》之“观西人以镜取影歌”)” 杨昉使用即此法,昉曾云:“玻璃照像法,其一切照法手法已有《脱影奇观》一书传世,后之照者,只按其书细绎自得,不必再赘。惟余亲自试过,并别人所传者,笔之于此,皆屡试极佳之方也。”(清杨昉《朗山杂记》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