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是中国艺术的追求,而“写实”则是西方传统艺术的特长,通过尔宝瑞先生的实践,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传神的蜡像。 鲜明而深刻的性格表现,准确生动的神态表情,严谨的造型结构,酷肖的人物形象,这一切构成了尔宝瑞蜡像独有的魅力。人们说,尔宝瑞把蜡像作活了! 产生于西欧大陆上的蜡像艺术是西方深厚的写实主义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从少年时代就进入严格的写实训练的尔宝瑞对西方写实主义艺术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这正是掌握蜡像艺术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根基。 “画鬼容易画人难。” 那些古代人,像秦始皇、曹操等等作成蜡像到底像不像,谁也无从考证,因为谁也没有见过他们。可是要作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这样的人物蜡像就不同了,由于人们对他们非常熟悉,创作这一类人物的蜡像,任何一点差错都逃不过人们的眼睛。人们看蜡像,第一个要求便是像。在肖似的问题上,人们对蜡像有比其它任何艺术样式,包括雕塑、绘画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创作这类人物的蜡像对艺术家来说是最富挑战性的。尔宝瑞正是迎着这种挑战走上了蜡像创作之路。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反复地揣摩推敲每一幅所能搞到的照片,清楚的、模糊的、残缺的和变形的,从它们的每道不易察觉的光影变化中去推测人物各个角度的形体起伏,经过反复的斟酌,去伪存真,进行无数次的修改。不用告诉观众这是谁,那又是谁,一个个伟人都以他们各自的面貌,准确而明白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甚至有的观众清楚地看出, “宋庆龄, 这是1950年到1951年时期的宋庆龄!” 蜡像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人物的毛发、皮肤纹理逼真地再现出来;第二层次是人物的造型结构的准确精到;第三层次是最难达到的,就是人物的精神。 人是复杂的,“给蜡像以灵魂”的创作在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把握上也是复杂的。精神气质的塑造对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精确的形体变化的把握,客气的微笑与会心的微笑在形体尺寸上有多大出入?这是艺术教科书上没有的学问。 他所凭借的是几十年生活与艺术的功底。从他当知青的时候便开始了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对象的写生,在他所生活过的村里,至今仍珍存着许多当年他给老人们画过的肖像。 几十年与共和国同命运共患难的坎坷生活经历所哺育的他。除了有着很多对人的体验,也增加了许多对人的理解与思考。这些都为今天的蜡像创作打下了宽阔而坚实的基础。比如他所塑造的宋庆龄,她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温和慈爱精神则体现出民主革命政治家的精神风范与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而在手抚洋务运动的成果——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水泵的李鸿章苦涩的目光中所透露出的希冀与激动,正体现了19世纪末中华民族苦痛而艰难的历程。 “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自己没有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就不可能实现这种境界。”正是这种追求,使他不顾一切疲劳辛苦,反反复复地去修改一般人们所看不到的极细微的地方。常常是连续多少天每日十几个小时地工作,也常常把多少天的辛苦努力推翻。也正是在这种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富于中国特色的蜡像艺术。 我们祝愿尔宝瑞取得更大的成功。
周恩来(蜡像)
宋庆龄(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