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样式的衍变和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翻阅一下中国的版画,从远古的到近代的,从宫廷的到民间的,从复制的到创作的,可以明显地感悟到中国版画的样式随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而在不断衍变和拓展,同时也感到研究这一历程中各种形式语言的特点或优劣,对于指导中国版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版画民族语言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因此也是世界上首先产生版画的国家,如果从最初印在纺织品上的布面版画算起,至今已近二千年的历史。中国的版画究其形成的目的来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复制绘画为目的的复制版画,二是以独立的创造意义为目的的创作版画。而这两部分版画的历史界线比较明确的是鲁迅在上海创导的木刻运动。综观这两段历史中呈现的版画,据其时间的先后和形式语言的区别,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样式:

      1、布面工艺版画。从目前已经出土的文物考察, 我国用雕版印刷技术制作书籍和图本版画之前,已有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间艺人运用印刷技术开始在纺织品上印刷版画图样,这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水印版画样式,〔1〕如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的纺织品和新疆东汉墓发现的蓝印本,不仅有图案花样,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

      2、画象石或画象砖。 汉代盛行将帝王生前的生活环境或神话传说以刀、凿之类的工具,刻在墓壁上,或以翻模的方法在砖版面上显示出画象,这种方法近似于版画的制版,如果运用拓印的技法,将画象石或画象砖拓印下来,可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版画。画象石的题材广泛,造型简洁,构图生动,不受时空局限,线面结合,这种形式语言为后代的创作版画带来很大的启发。

      3、肖形印。秦汉时期的肖形印,可称是我国最古最小的版画。 方寸之中的文字或图形阴阳对比周密合理,舒展大气。由于它的小而灵活,使后来的活版印刷和饾版水印都可能从中得到启发。

      4、宗教版画。自唐开始,我国佛教盛行,为了扩大教义的传播, 鼓励人们多刊印经卷,以求“祈福免灾”,采用雕版印刷大量的经卷和佛象一时蔚然成风。此类版画,自唐之后的各代均有,并发扬光大。如唐朝的《金刚经》扉页的《说法图》、五代的《大圣毗沙门天王图》、《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图》等等,都可为我国古代版画的精华。阳刻的线条,遒劲有力,刀法纯熟,构图完美,从刻线中可以看出毛笔的运用,既是肥瘦得中,又是浑厚流利。足以证明此前已有相当繁荣的经历。以线造型是中国古版画的基本语言,也是最原始的造型手段。

      5、插图版画。宋之前,书中即有插图, 明代随着民间文学的兴起,凡书中都加插图,包括医书、历书、戏曲等,甚至配以精美的绣象作广告,其内容为表现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图文并茂,仍以单色阳线为主,至明代也有开始运用黑白对比和阴刻线纹。在小说插图版画中,元代出现上图下文的新样式,类似今天的连环画,图版形式和文学搭配比以前更丰富活跃。

      6、画谱、笺谱版画。雕版印刷到了明代,已是鼎盛时期, 明代版画的辉煌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胡正言创造的十竹斋饾版水印木刻,这种彩色版画之新颖,对中国雕版印刷来说是一个创举,在中国版画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一种以文人用的信笺印上版画,再编印成册,是一种极富特色的版画册页。胡正言把毕生精力放在经营水印木刻事业上,前后用了二十六年,完成《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内容的丰富,创作的精良,成为不朽的佳作。尤其是饾版套印中“拱花”技术(有色或无色的凹凸效果)和“憛”(在版面刷色后,局部再加一笔浓的颜色)的技法运用,突破了单线勾勒的单一化,不仅有色块相辅,还有墨色的浓淡,凹凸起伏诸变化,开创了古版画的新的艺术语言。鲁迅、郑振铎先生均谓此谱能反映出明末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这种复制绘画的版画,仍保留着木刻版画的刀木趣味,以至近代复制中国画的荣宝斋水印技法,无论在描稿、印版、套印等过程都承继了这一传统。因此可以说,饾版套印技法的问世,在中国版画史上有着开拓性的功绩,同时,对世界版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日本的浮世绘,也从中吸收营养,发展自己,可谓影响深远。

      7、民间版画。明清时代, 在广大的民间流行一种和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紧密联系的民间木刻画,如迎财神、送灶码、撒纸钱、贴门神以及装饰年节的年画等,较为突出的有苏州的挑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和山东的杨家埠。这类木刻画,并非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对待,它的产生是随劳动大众自我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展出。年画的取材广泛,主要反映民间的爱好和理想,士农工商、财神菩萨、天下大事、里巷所闻、南北风情、古今逸事,尽收其中,造型也有自己的特色,不是去描摹一个客观的、物理的表现世界,而是通过直觉的、意念的思维方法去肯定事物的现实或理想。“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出口吉利、广合人意;人品俊秀,得人欢喜。”民间版画与其他古版画相比,它的形式语言有其丰富性、生动性、普遍性的优势。民间版画除了题材内容的丰富,构图的多样外,尽管造型的基本手法依然是以线勾勒,但是它的套色要比其他古版画多得多,色多而艳,红、紫、黑、黄、绿、桃红等大胆搭配使用,有的还重叠套印,获得间色,更显其丰富。门神、灶君、年画,可说是家家年年要用,特别是广大农村,这种版画的普及率,可以说空前绝后的。思考其中的原因,木刻版画代替了印刷是最根本的。

      在民间版画中,值得注意的有二点,一是在一些纸马和年画中,采用了主版刻印和手绘套色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对人物的颜面手足和衣纹花饰的细小部分,先晕染白粉,淡着胭脂,以表现肌肉凹凸的立体质感。这种刀笔交融的灵活性、随意性,也为我们今天创造综合性边缘绘画得到启迪。二是民间版画中粉印技法的采用。最早推在南宋时期,之后在木版年画中一直得到采用和发展。清代福建漳州、泉州的民间粉印,在技法上已具相当的高度。这种在深色作底的纸上以浅色粉质颜色套印,并具独特效果的方法,又丰富了民间版画的艺术语言,成为今天流行的粉印创作版画宝贵的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