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雪原,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调研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出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基础上的多样化选择趋强的状况。这说明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的地位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路径困境”,即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灌输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节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去阐释生活世界的含义,进而论证生活世界与信仰的辩证关系,并提出政治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及原则。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1)04-0106-04

      政治信仰是信仰者对政治观念、政治理想的信仰,在我国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理想、相信共产党领导、相信党的领袖人物,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主导信仰的基础上多样化选择趋强,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探析并创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政治信仰教育路径困境

      从“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大学生中“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6.8%,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24.5%,“说不清”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8.7%。关于“大学生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无”过时)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84.6%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仅占调查总数的15.4%。关于“信仰问题是否重要”的五个层次,被调查者中有27.9%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对他们“非常重要”,有41.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对他们“比较重要”,有24.4%的大学生表示信仰对他们“不太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信仰“完全不重要”,3.8%的大学生“不知道”信仰是否重要。可以看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比较重要。进一步调查认为信仰比较重要的这70%大学生时,其中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占70%以上,而且理工类和文史类的差异并不显著。①从以上数据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们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信仰多样化思潮逐渐影响到高等学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中仍居主导地位。

      把众多的信仰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又是怎样选择的呢?目前大学生中流行的价值项目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相信神灵、相信星座、认为金钱最重要、认为权力最重要。我们按照这六个价值项目做了设计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8.2%,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6.7%。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力最重要”,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较明显增长。②通过调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选择,我们的判断是:大学生信仰选择在主导信仰的基础上多样化选择趋强。目前我国社会信仰领域中的基本情况是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苏醒,各种信仰的竞争已经开始并日趋紧张和激烈。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大学生,呈现出信仰混乱复杂的状态,最突出表现是信仰的多样化即信仰各种主义、各种理论、各式人物、各种生活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但不坚定的学生,已经或正在动摇甚至放弃自己的信仰,相当多的学生的信仰已经世俗化,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对金钱、权力等有无限的向往,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愿为伟大理想献身,淡化政治信仰。不可否认,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的信仰,得到党和国家的提倡,但目前大学生对它的信仰力度已有所减弱,它的主体地位正受到削弱。

      调研数据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党的几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此都发表过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对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而且,与以往相比,现在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需求;教育方法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更有助于改革传统枯燥、单调的灌输模式;教师也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思想要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在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成员中虽然存在着信仰内容、层次上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是社会的主导信仰。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学校正面的、主渠道的教育。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解、支持和依恋,说明这一信仰仍然有很大的群众基础,从侧面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有成效的。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路径困境”。所谓“路径困境”是指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灌输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相脱节造成信仰教育低效。理论与生活脱节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进而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面对老师、试卷时大学生给出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涉及个人生活、利益时,大学生可能是在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做出决定。这个事实至少说明高校政治信仰教育还远没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在大学生有限而宝贵的学时中,我们如何在他们心里培植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之根,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盛开在大学生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本文提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生活化的观点。

      二、生活世界及政治信仰教育生活化

      “生活世界”固然不是本世纪的新话题,但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启迪还没终止。从语词的起源上看,“生活世界”是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础概念。胡塞尔是现象学学派创始人,他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相对的、主观的世界,虽然他承认生活世界有经验性的一面,他也在很多时候用“日常生活世界”来替代“生活世界”,但在总体上,“生活世界”不是一个现实具体的世界,而主要是一个命题性、超验性概念,是精神领域内的意识活动。③胡塞尔之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许茨、哈贝马斯等都从不同视角表达了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此之后,“回归生活世界”成了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世界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种思想潮流,成为了化解科技理性对人类生活世界造成高度异化问题的理论诉求。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生活世界”进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视域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