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伟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人们通常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第五媒体”。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BLOG)的兴起,表明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对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门户的超越。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自媒体趋势将愈加明显,而博客以及微博客也将成为自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不经意间,人们由传统传媒时代跨入到一个“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改变甚至颠覆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有人甚至预言:“新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新的话语将成为主流话语,由此带来的新思维将成为主流思维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新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新载体新机遇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能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载体和阵地,善加利用,乘势而为,必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容易为广大青年学子所接受。

      (一)新媒体技术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无障碍性”。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毫无障碍地向大学生发布,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通过新媒体,学生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既能通过多种新媒体快速查找到大量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发帖子、发短信、QQ聊天、写博客等多种方式,与同学、老师或者陌生的“他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而且将真善美、假恶丑的多元价值观同时展现在青年学子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选择。

      (二)新媒体技术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感染力”。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让人常有身临其境之感,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或者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新媒体技术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针对性”。新媒体文化虚拟的特性及匿名狂欢的氛围,填平了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天然鸿沟,“你”、“我”、“他”之间一律平等。在“虚拟”空间,原本处于“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新意见领袖”的核心人物,而获得众星捧月般的追捧。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借助“虚拟”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袒露自己的真实心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完全能够利用新媒体虚拟传播的特点,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主动与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倾向与价值取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广与弘扬工作。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在看到新媒体技术天然地具有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因子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去中心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支配着意识形态的整体发展。但新媒体时代是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的时代,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交流之中,成为话语主体并作为信息方式中的主体。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出售”各种信息产品的同时,也在“出售”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一旦媒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宣传报道中潜移默化地引入了一种价值尺度,且这种价值尺度与客观现实有时存在一定距离,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和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将媒介的导向视为“圭臬”而盲目追随,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

      (二)“超媒体性”削弱了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深度思考。超媒体性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所谓超文本是一种按照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现在,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介信息的整合,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点击”,不仅可以选择性地获得相关的文本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关声音、影像等信息。超媒体性不仅给用户以极大的信息选择自由,而且还让用户享受到视角和听觉上的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需要顺序阅读,影像画面的刺激性和震撼性被一再强调,传统教育内容之间固有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内容残片之间的随意链接。这种碎片化与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减弱了当代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等理论问题的深度思考,也极易消解个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