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学俭(1955-),男,山西太原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张哲(1981-),男,山东郓城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阅读进入了“后现代阅读”时代,从而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获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上高度重视“后现代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研究,整合并利用各类媒体,把握趋众性,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认真解决“浅阅读”、“网瘾”等问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1)04-0086-0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一方面,他们不断追求阅读载体的新媒体化和个性化,要求阅读载体能够移动方便,便于携带;要求阅读内容丰富多彩,有声(动听的声音)、有形(逼真的图像)、有色彩(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他们追求阅读过程中的沟通能够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能够随时随地实现阅读信息在无限空间内的“漫游”和共享,而不再是传统的个人与书籍的单向信息交流形式了。我们不妨将这种有别于传统的阅读谓之“后现代阅读”,毫无疑问,在这种“后现代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认真分析和研究基于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后现代阅读”现象及其实质,并给予大学生以科学的阅读指导,推动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世偕行、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现代阅读”与传统阅读之比较

      1.何谓“后现代阅读”

      “后现代”一词是“后”概念和思想方法家族中的一员,这其中包括“后工业社会”、“后结构主义”、“后经验主义”、“后理性主义”等。在这些概念里显然融入了这样一种意识,即我们正在跨越一个时代的门槛,但它的轮廓尚不明确。[1]“后现代阅读”,也有研究者称其为“全媒体阅读”、“数字化阅读”、“大众悦读”,它是继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后的新兴阅读方式(相对于“后现代阅读”,从时间的角度看,现代阅读也就相应成为了传统阅读的一部分),即传统的阅读内容借助于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移动阅读、检索性阅读、点播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实现了向大众“悦”读的转变,逐步满足了阅读者对阅读的娱乐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后现代阅读”不受时空限制,在传播的空间上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实现了无阻碍化传播;在传播的时间上实现了阅读信息的数字化传播和即时传播。例如,在每一个“BBS”(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的“网上茶馆”或“网上社区”里,在每一个“IM”(即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age的缩写)的“手机围脖”或“手机QQ”里,学习或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与相当熟悉的人一起阅读或讨论十分陌生的话题。反过来,也可以与十分陌生的人一起阅读或讨论相当熟悉的话题。在这一即时互动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用自己希望表达的声音来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这样,新媒体及其传输的信息变成了个人生存和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并且极具个人化、个性化倾向,新媒体中的信息或者信息中的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具体说来,当前的“后现代阅读”包括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电纸书阅读、电子词典阅读、光盘阅读等多种形式。其中,作为“后现代阅读”新媒体载体的第四媒体——互联网阅读,包括网络文学阅读、电子期刊数据库阅读、新闻网页阅读等;作为“后现代阅读”新媒体载体的第五媒体——手机阅读,包括手机报阅读、手机文学阅读、手机微博阅读等。这其中,手机报阅读是目前手机阅读的主要方式,手机微博阅读是目前手机阅读的最新方式;电纸书和电子词典也统称为移动手持阅读器,是“后现代阅读”的新兴媒介,具有移动便捷、携带方便、阅读随意等优点,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具有仿纸阅读效果的电纸书。相信随着移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日趋成熟,数字化阅读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与传统阅读之比较

      在传统阅读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分明,具有明显单向度传播的特征:传统纸质印刷书籍是经过专业的出版社和编辑精挑细选、加工处理的结果;书籍的作者或者出版者是传播源,受众或者读者是书籍内容和信息的接受者,具体的书籍则是连接传播源和接受者的中间媒介;对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多是线性阅读,多依靠受众的视觉来接受阅读信息,连续性较强。在传统阅读领域,无论是“读万卷书”式偏重理论学习的阅读方式,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都非常重视对优秀书籍、优秀文化知识的阅读、吸收和传承。

      “后现代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所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传统纸质书籍阅读的形式和命运,它同时也在改变着阅读本身。在“后现代阅读”过程中,实现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并且读者和作者的角色可以在瞬间实现互换,读者和作者的传统界限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论坛、手机微博等媒体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从而转变成了作者的角色;作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阅读和关注读者的言论,从而转变成了读者的角色。在“后现代阅读”的过程中,阅读对象不仅丰富海量,而且实现了对阅读对象内容的轻松检索和复制,读者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阅读内容,而是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阅读内容也实现了自如地从一种媒介流向另一种媒介,实现了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手持阅读器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流媒体”现象。阅读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或者文字、或者图片、或者影像等不同方式来述说同一类事物,全方位展现同一类事物,立体式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然而,相比传统阅读的线性阅读特点,“后现代阅读”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