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四维视角

——基于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飞霞,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夏玉生,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叶飞霞(195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出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基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从和谐教育关系、拓展教育渠道、着眼接受偏好、发挥“双主体”能动性等四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同构式方法、渗透式方法、网络式方法、体验式方法等,并分析了其实现的路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1)01-0073-05

      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亲和力感染力。增强亲和力感染力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性的情况下,从以下四维视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的关键。

      一、和谐教育关系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构式方法

      同构的涵义,在抽象代数中是指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即是同构[1]。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式方法是指通过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的共同属性或对应的关系,以这一共同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构式方法的本质,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关注。通过同构来搭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教育目标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同构

      目标同构是指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注重社会目标与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受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结果的统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这个目标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希望自己通过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一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构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在受教育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能动性,这决定了他们在接受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目标,并且一切接受活动都将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因此,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实施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社会目标的要求、立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注重二者的有效契合,使社会目标更容易、更有效为大学生所接受。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注重大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目标,不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与大学生整体发展目标的同构,而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教育目标与个体教育目标的同构。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维同构

      思维同构是指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注重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高度契合,达到思维同一,促使受教育者处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最优状态。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与自身的经历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他们的思维方式又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密切相关。教育者必须熟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注重换位思考,根据他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达到在思维同构中使教育者传授信息的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从而完成教育与引导的目标。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语境同构

      语境同构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同一语境系统中,使教育者的语言交际方式、表达方式契合受教育者的期望和习惯,增强教育的亲和力。语境即言语环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3]。由于语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达到语境的同构,需要在了解社会大背景,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交流、参与学生活动等渠道,熟悉大学生的语言环境特点,把握他们的语境系统,积极创造有利于他们接受的语境,在和谐的语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同构

      情感同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情感,教育者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犹如自身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在情感交融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情感同构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它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为民的终极目标。情感同构在心理学上也叫共情,心理学认为,沟通是产生共情的基础[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立足受教育者可接受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努力寻找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的共同点,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的切入点,促进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通过共情达到共识,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的有效方法。

      二、拓展教育渠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是强调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潜在地、不自觉、非意识性的状况下接受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就是要求教育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通过各种渠道、载体、方法和手段,形成一定的氛围去感染、陶冶、熏陶受教育者,使之自觉接受教育目标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渗透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在润物无声、浑然天成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相关文章: